提起石塘镇,人们自然会想到这里的特产——石塘驴巴。提起石塘驴巴,就要先说一段传说:相传楚汉相争时,项羽兵败垓下,泪洒别姬桥(虞姬墓传说在肥东),姬等被汉兵追至今石塘镇附近,饥乏交加,求食于一黄乡姓蹄角行(从事畜牧买卖和肉食加工出售)主。店主怜之,以锅中卤煮之熟驴肉配料与之,姬等果腹以为美食。罢,随去,未几,为追兵所杀。姬尸首随水淌于一石桥下被阻(后来,此桥被称为“尸淌”桥,石塘桥也因此谐音而得名)。美人虽去,而黄字“驴巴”因美人香名,口口相传,成为地方名产。
可是这道具有地方特色的土特产,在“文革”期间,几乎快到失传的地步。直到改革开放初期,一个名叫黄建斌的年轻人,从当时唯一传人、年逾古稀的黄氏老人手中,购得这一秘方,并请老人作为生产作坊的顾问,才把这一几将失传的名产继承下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石塘驴巴”的声名也越传越远,销售量越来越大。祖传作坊式生产已远远不能满足和适应消费者的需要。1986年,黄建斌着手改进生产工艺、添置生产设备,申请领取营业执照,注册“石塘桥”牌商标,从此正式以生产厂家的形式,大批量生产这一传统的“美食”,使这个传统的老牌地方特产重新焕发了生机,并逐步走出石塘。在黄建斌的带动下,短短20余年,石塘镇的“驴巴”生产,已由当初黄建斌独家发展到现在的9家,“石塘驴巴”已逐渐形成一种产业,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2001年,为了进一步拓展驴巴产业,黄建斌再次扩大生产规模,选择入住石塘镇科技示范园,彻底搬出家庭式的小作坊。同年增加投入150多万元新建300平方米的厂房,重新购置了先进的生产设备和仪器等,年销售额增长到300万元,年完成税收10多万元。
鉴于生产厂家的不断增多,“石塘驴巴”在抢占地方市场的同时,在产品质量方面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为了在竞争中求发展,黄建斌坚持在提高质量的前提下,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努力宣传自己产品的同时,瞄准城市超市,他不辞辛劳地奔波与县城和省城的一些超市,谈业务,定合同,从而走出一片新天地。起初,通过中间的供应商供货,不仅价格低,且资金占用额度大。2006年,黄建斌申请了一般纳税人,在销售环节掌握了主动权。如今,他的产品可以直接进入全国性的超市,并在北京的华联连锁超市、上海的世纪年华超市以及省内的20多家超市设立了代理销售点。“石塘桥”牌驴巴不仅销往全国各地,就连去台湾、新加坡等地探亲的人,也将他的产品作为礼物带出去,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
石塘镇虽为“驴巴”生产基地,但原料却从外地进货,有时候,原材料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为了从源头把关,黄建斌投资20多万元,于2006年在新疆喀什市建立了毛驴养殖基地和屠宰场。黄建斌说,这样做尽管增加了成本,但可确保驴巴原材料的质量。只有质量保证了,才能让“天上龙肉,地下驴肉”这一美誉世代相传,才能做活“石塘驴巴”这篇品牌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