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27日,在福州市一家超市门口,一场为四川地震灾区举行的义卖活动吸引了不少顾客。
促销人员:“义卖赈灾,捐得的所有款项可以全部捐给红十字会,可以了解一下。”
潘勤:“让我们现在这创业青年拿太多的资金出来的话确实有点不现实,我们只能尽自己的力量,尽自己的所能来为灾区做一点贡献。”
这是义卖活动的参与者潘勤,他是一家养鸡场的老板。四川地震发生后,他想通过卖鸡的方式做点贡献,顾客买了他的鸡之后,所得货款由顾客自己投进红十字会的捐款箱。
促销人员:“这个你可以随意捐的,就是一个心意在那里。”
记者:“你这买的鸡多少钱?”
顾客:“80多元。我们反正受到了实惠,又尽了一点心意。”
潘勤的义卖活动已经持续了三天,在此期间他卖鸡所得的货款在两万元左右,全部通过红十字会捐给四川灾区。通过这样的捐赠活动,不但能表达一份心意,同时也是一种品牌宣传。创业成功后,两万元对潘勤来说不是什么负担,但在一年前潘勤大学毕业时,因为工作的事,他的父母一直对他很头疼。
今年25岁的潘勤是福州市人,2007年6月毕业于西安财经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和大多数刚毕业的大学生一样,他也有过一段迷茫期。毕业后的潘勤对工作一点都不操心,甚至连门都不爱出,这让当父母的操尽了心。
父亲:“晚上上网白天睡觉,这个日子怎么过,年轻轻的你不想自己找个前途去。”
母亲:“我是想他那样最好早出晚归的,早上出去上班,晚上回来,找个正规工作,有个固定的工作。”
这是记者在潘勤家抓拍到的镜头,作为家里的独生子女,潘勤从小就在蜜罐里长大,全家人都围着他转,对他也是有求必应,但唯独在工作的事情上,父母坚决不同意潘勤的态度。
潘勤:“那种周而复始的生活我不适应,很乏味,在学校那么长时间都呆惯了呆腻了,还叫我上班,受不了。”
工作都已经找好了,但是自由惯了的潘勤就是不想去,老想找一份既自由报酬又高的工作。但社会的现实总让他四处碰壁。没想到2007年7月6日晚,潘勤上网时无意中看到的一句话,改变了潘勤原来的生活轨迹。
潘勤:“毕业了失业了回家养苍蝇,就这句话嘛,其它的写得太多我倒没有怎么看,我就看了这句话感觉挺有兴趣的。”
他找到了发帖人杨国聪的博客,得知杨国聪是福州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毕业生,家是福建南平农村的,家里有一块承包的林地。
潘勤以前从媒体上了解到国家对农业的扶植力度很大,曾有过从事农业的念头,读完杨国聪的博客后,在城市里长大的潘勤对农村产生了很大的新鲜感和幻想。他马上联系了杨国聪。
杨国聪:“首先我们两个都有一个条件,他有启动资金,他原先在学校创业的时候手头攒了点钱,有两万块吧,我这边有地,但是我没钱。”
通了3个小时的电话以后,两个刚毕业的年轻人大有相识恨晚。第二天潘勤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带上自己的积蓄1万元,约杨国聪在火车站见面,想跟杨国聪回家。听到这个消息,父亲怒了,母亲哭了。
母亲:“八零后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娇生惯养的,一个孩子,从来也没有吃过苦,心里想他去了几天肯定会回来的。”
然而潘勤的母亲万万想不到,潘勤这一走就是四个月。当潘勤饱含热情到杨国聪家的时候,农村的艰苦条件还是把他吓了一跳。
杨国聪:“刚来的时候我们这边老鼠比较多,他怕老鼠,晚上睡觉的时候就拉着我一起睡。”
潘勤:“我都出名了,我怕老鼠你不知道啊。”
记者:“带我们去看看。”
潘勤:“本来没几个人知道的,现在全国人都知道了。”
潘勤:“我就住这里。”
杨国聪:“他原先就住这里,最早的时候这边还摆个床。”
潘勤在农村的生活从除草开始。每天早晨6点钟,潘勤和杨国聪就起床干活了,从来没干过农活的潘勤,一招一式都跟着杨国聪学。
潘勤:“他兴致一高,两个拖鞋一飞,光脚漫山遍野都可以跑,我可不行啊,我也试过一次,把鞋一拖,痛啊,然后他每次就开始说我,你跟小媳妇一样,这点脏都受不了。”
他们本来打算养苍蝇,后来发现养苍蝇不现实。2007年7月,他们养了第一批500只鸡。当地的村民养鸡的很多,怎样才能养出和他们不一样的鸡呢,两个年轻人的脑子转得很快。
潘勤:“还是要让鸡在竹林里多活动,口感啊,你也知道会更强壮。”
杨国聪:“他现在是说话不腰疼,天天我要背着半包料往山上跑。”
潘勤:“好啊,你也锻炼,多强壮啊,哇,跟鸡似的。”
他们故意把食物分撒在竹林中,以增加鸡的活动量,这样养出来的鸡肉质更紧,口感更佳。4个月过去了,就在他们想着把鸡卖个好价钱的时候,令他们想不通的问题出现了。
杨国聪:“先养,意思到时候肯定有人要,埋头苦做,先做,结果到了鸡长大了,忽然觉得这个谁要啊。”
两个人在山里埋头苦养了四个月的鸡,从未考虑过市场销路的问题,2007年11月,他们运了250只鸡到农贸市场卖的时候,才发现不对路。
现场:“慢点,慢点。”
鸡贩子:“他就是放在这里,我给他一个地方,他放在这里卖,他就是价格太高,鸡是很好,就是卖不动,我们这里最高的鸡才卖15,6元,他卖28块。”
潘勤:“鸡就在那耗了几十天,从5斤耗的三斤,都成鸡架子了,最后实在不行了,再放下去就成鸡干了。”
他们低价处理掉了80多只,剩下的都死掉了,各种费用加起来,这批鸡亏了潘勤近万元。两个年轻人一开始的目标就是要养出具有农家鸡品质的鸡,因此成本比较高,他们先后投入了10多万元,喂的是五谷杂粮,养殖周期都在四个月以上。如果把这种鸡拿到农贸市场卖,价格很难被接受。他们决定换个地方卖鸡,并开始了明确的分工。
杨国聪:“一个人专门跑市场,作为他农活肯定干不了,那肯定我来干了。”
潘勤:“不是干不了,是强项的问题,就像跑市场你也可以做业务,但是强项,做个团队嘛。”
杨国聪:“所以我也无怨无悔的呆在场里养鸡了。”
从此潘勤负责回老家福州开发市场,他把目标定在一些有消费力的星级酒店上。每天他都会给自己定一些推销目标,然后一家一家的找上门去。
潘勤:“兜一两只鸡,从人家酒店大门口直接杀进去,酒店的跑堂问我,你干嘛呢,卖鸡的,你走错位置了,我就差没被一脚踢出来,出来的速度比进去快多了。”
在家的时候有家人宠着,在养殖场的时候有杨国聪帮着,到了市场上的时候,潘勤第一次感受到市场的无情。有一次从酒店出来后,刚好又遇上了瓢泼大雨,把潘勤淋成了落汤鸡。
潘勤:“打退堂鼓了,顶不住了,后来自己给自己打气,说不定这场大雨下完就把我的霉气冲走了,我说不定从这时候开始就转折了,也不一定啊。”
然而那场大雨并没有冲走潘勤的霉气。就在潘勤为卖鸡四处奔波的时候,2007年12月潘勤的朋友郑家河介绍了一位中间人给潘勤,这位中间人说如果潘勤能付一些打点费,就可以帮潘勤把鸡卖进超市。
潘勤:“也算病急乱投医啊,很多人都跟我说过,有可能是假的,有可能是骗子,有可能是怎么样怎么样,我那时候就想搏一把吧。”
郑家河:“因为他说超市的采购之类的,要吃啊要喝啊,要进去要一些费用,所以当时就筹了一笔钱。”
作为潘勤的朋友,郑家河也是想帮潘勤一把,因为当时潘勤出来跑市场一个月了,还没有卖出几个钱,而养殖场那边的鸡已经快断粮了,杨国聪天天向潘勤告急,实在不行就先低价处理掉一批鸡。
杨国聪:“真的养不下去了,口袋里一分钱都没有,最难的时候口袋里只有60块钱,一直都是借,那时候每天都得600块钱,烧钱啊。”
潘勤:“杨国聪那家伙三天两头给我打电话,潘总阿,福州市场怎么样了,我家里不行了,受不了了,鸡没得吃了,那时候只能跟他说,再给我一点时间,马上就好,下个星期就有答复。”
一个星期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被潘勤视为救命稻草的那个中间人连个答复都没有,花了近万元的打点费,最后中间人只给了潘勤一个公司的名字。
潘勤:“第三次给钱的时候,我一定要他给我答复,到底是给我介绍什么人,什么企业,然后他给我逼得不行了,顺口就说出了这个公司的名字。”
既然中间人靠不住,潘勤决定自己联系这家公司。2008年1月他上网查到了这家公司,打听到了电话号码,抱着试一试的心理,他给这家公司老总林忠耿打了电话。林忠耿拥有一家肉品配送公司,专门为福州市各大超市配送肉类,如果有他的渠道,潘勤的鸡就能顺利地进入福州市各大超市。
潘勤:“我一定要跟林总联系上,因为这是我唯一的出路了,再不联系上,我那时候已经真的快顶不下去了。”
林忠耿:“他说我是大学生,想做这些家禽,但是因为现在还没有什么销路,想找你这位大哥帮忙一下。”
然而头几回通话并没有什么效果,对林忠耿来说,像潘勤这样想通过他进超市的人太多了。卖鸡心切的潘勤没有放弃这个机会,依然态度很诚恳地给他打电话,把自己的情况告诉林忠耿。潘勤的努力没有白费,林忠耿答应见见潘勤。
林忠耿:“他一直打我电话,一直拒绝他,电话打过来很客气,这么客气要不然就见见面吧。”
当时林忠耿刚好在银行里办事,于是他约潘勤在银行见面。初次见面,林忠耿觉得潘勤很不成熟,两个人的谈话即将结束。没想到这时有人打电话给林忠耿问他的住址,一旁的潘勤意外得知原来林忠耿和自己住在同一小区里,一下子让潘勤看到了希望。
潘勤:“关系一近很多话谈起来就好说了,没那么拘束了,我就觉得整个人很放松啊。”
林忠耿:“有个邻居会比较信任一些,要是不是邻居我可能也不会帮他,就这样子。”
这次见面以后,潘勤趁热打铁,几次登门拜访林忠耿,把宣传资料给他看,把自己和杨国聪的创业故事告诉他,终于打动了林忠耿。
林忠耿:“现在的小孩都是独生子女,很少像他这样是城里的小孩,跑到边远的山区去创业,有被他们打动了一下。”
在福州的超市里,大多数卖的是冻鸡,像潘勤这样的农家鸡比较少,林忠耿看到了市场空缺。从2008年1月开始,林忠耿开始帮潘勤把鸡卖进福州的7家超市,潘勤只需付营业额的6%给林忠耿就可以了。每月的销量已经从最初的100多只增加到现在的一千只。潘勤也趁机扩大养鸡场规模,现在他的存栏量有7000只,一些酒店的供货商也找上了门,他的下一步计划就是把鸡卖进酒店。
潘勤:“按我们现在的趋势,再过几年,我要在福建省内做土鸡的NO 1,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