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珲春沙坨子边检官兵培养致富带头人小记 “嘎,嘎,嘎……”盛夏,几千只鸭子欢叫的声音,把珲春市三家子满族乡沙坨子村村民宋宜良家“吵”得格外热闹;院子里,一筐筐淡绿色的鸭蛋,给这户普通农家带来丰收的喜悦。远近闻名的“养鸭王”老宋,两年前想都不敢想能有今天这样的红火日子。他说,这一切多亏了沙坨子边防检查站的官兵们。
2006年春天,村里的人都忙着备耕,唯独老宋家没动静,引起了沙坨子边检站官兵们的注意。原来,宋宜良想搞养殖产蛋鸭项目,却犯愁资金没有着落。
“咱们得给老宋筹集创业资金,扶持他做农村致富带头人!”很快,沙坨子边检站官兵纷纷拿出自己的积蓄、零花钱、津贴,把凑齐的1万多元钱送到了老宋家里。在官兵们的帮助下,宋宜良从改造蔬菜大棚、整理院落、修理水泡子,到建成2000只产蛋鸭的养殖场,总共用了不到半个月时间。
然而,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06年7月5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把宋宜良吓坏了,情急之下,他把电话打到了边检站。官兵们请来了市防疫站医生,经过对产蛋鸭进行防疫处理,老宋的鸭子保住了。经历了这场防疫风波,官兵们把老宋的养殖场当成了“爱民联系点”,消毒、送养殖技术、送防疫书籍、清理鸭场……
鸭子终于产蛋了!老宋也掘到了第
一桶金:1000多元钱!
2007年,宋宜良的养殖厂规模进一步扩大,产蛋鸭数量增至5000只,日产鸭蛋1500多枚,年收入近10万元。由于老宋养鸭采用自然散养方式,鸭子吃的是水泡子里的水草和小鱼,鸭蛋个头大、蛋黄又黄,经送检达到“绿色食品”要求。这时,问题又出现了。原来,从老宋家到市里要经过一条长1500多米的乡村路,一到雨季道路便泥泞不堪,雨季过后路就坑坑洼洼,每次运蛋到珲春市,老宋总会眼睁睁地看到有近百个鸭蛋变成“坏蛋”。这条路,成了他的一块心病!
2007年8月的一天,一阵隆隆的机器声惊动了老宋和乡亲们:只见边检站的官兵们有的拉沙土,有的平路面,一条1500米长的泥泞村路,很快就变成了一条“民心路”、“致富路”。从此,老宋的养鸭之路彻底畅通无阻,他的养殖项目也成为2007年度珲春市农业新项目。用老宋的话说,是沙坨子边检站官兵与他的“绿色鸭蛋”结下的不解之缘,才让他最终走上了科学养殖、绿色养殖、规模养殖的致富路。
如今,当地群众纷纷上门向老宋取“致富经”,老宋成了名副其实的致富带头人。
吴占龙 张礼强 本报记者 张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