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鹌鹑规模达到10万余尾,每天有8万余只鹌鹑蛋销往广安市的各个区市县的大型商场、超市及火锅店——不用置疑,这绝对是广安市最大的鹌鹑养殖场。
养殖场的主人名叫雷必喜,人称“喜哥”,是岳池县粽粑乡粽粑村4组村民。8月5日,笔者对其进行了采访,倾听了其发展鹌鹑养殖的故事。
年40来岁的“喜哥”是一个不安分的人,早年的他曾经跑过江湖,开过车。2003年,一心想干一番事业的他决定在家养鸽子,但由于技术不精,鸽子产蛋率不高,当年投入的1万多元全部打了“水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第一次办事业,面对失败,喜哥心里显得有些迷茫,一时不知该搞个什么项目为好。2004年,一位朋友向他建议:鹌鹑产蛋率高,养殖技术也较为简单,是一个致富的好项目。为经,喜哥到南充几家鹌鹑养殖场认真考察学习后,于当年9月再次投入1万多元购回了3000只鹌鹑。经过精心饲养繁殖,到年底时,鹌鹑便达到了1万余只,而通过卖蛋,当年便收回了投资成本。尝到甜头的“喜哥”,对鹌鹑养殖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在他和妻子的悉心照料下,养殖场的规模逐渐扩大。
“喜哥”养鹌鹑主要是卖鹌鹑蛋,且是当天产,当天卖。刚开始,养殖场一天仅产200来斤鲜蛋,销售范围也只是在县内,喜哥开着小货车一个个店铺去跑,一家家超市去问。由于没有同类产品的出现,喜哥的鲜鹌鹑蛋很受欢迎,很快便有了自己的固定客户。
但随着规模一天天扩大,产蛋量一天天增加,喜哥也明显感受到了自己的销售压力,他决定在销售的同时加强自我宣传,于是便对鹌鹑蛋进行简单包装,并在外包装上贴上标有自己的联系方式的标签,希望以此进一步扩大自己的销售途径。但没过多久,他便发现这一方式并不凑效:很多客户也只是销售环节中的中间商,他们在购买了“喜哥”的鹌鹑蛋后,当即便会将标签撕掉。喜哥决定改变方式,将标签放在蛋箱里,中间商多是整箱销售,对“喜哥”的这一动作自然发现不了。渐渐地,喜哥接到批量购蛋的电话也越来越多,客户也逐渐扩大到了广安市的各个区市县,甚至重庆、成都。到今年4月底,喜哥的鹌鹑已发展到了10万余尾,日产蛋8万余只,并以5元一斤(每斤约有鲜蛋50只)的批发价格卖出。每天晚上,喜哥和妻子坐在床头,细算着当天的收入,那喜滋滋的样儿简直莫法说。
但事情并非一帆风顺,今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给“喜哥”的鹌鹑养殖场带来了空前的打击。地震发生后的一段时间里,每斤鹌鹑蛋的价格由震前的5元一直降到了3元,还不好销,“喜哥”有6000余斤鹌鹑蛋因卖不出去而变质,不得不忍痛销毁。与此同时,为了节约饲料,减少产蛋量,“喜哥”还不得不宰杀了1万3千只鹌鹑。
看到如此情景,粽粑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也十分痛心。党委书记汪勇认为,日产蛋量之大,走鲜蛋销售的路子本身就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如果走熟制品加工的路子,不但可以规避风险,还可以实现产品增值。为了引导“喜哥”的产品转向,汪勇亲自带着“喜哥”一家人考察广安盐皮蛋、卤蛋等蛋制品加工企业。考察后,“喜哥”茅塞顿开,对熟制品加工的路子欣然赞同。不久,在党委、政府的积极协调下,“喜哥”将位于乡政府附近的原白庙米粉厂的闲置厂房租下来作为加工区,并及时购回了锅炉、打码机、真空机等加工设备。同时,党委、政府还指定了专人协助“喜哥”到相关单位办理商标注册、QS认证、卫生许可证、税务登记、工商银行开户等相关手续。
如今,“喜哥”已将自己运送鹌鹑的小货车装饰一新,做上了腌制、卤制鹌鹑的广告。他欣慰地告诉笔者,尽管现在日销鲜鹌鹑蛋仍在1600斤以上,利润也十分可观,但计划从9月份起,他将全面转鲜销为熟制加工销售,到那时,其利润将是现在的几倍。与此同时,他还积极带动周边农户发展鹌鹑养殖,目前已有4户开始建场,预计到今年年底,全乡发展鹌鹑可达到15万尾,日制鹌鹑卤蛋和盐蛋可达到2500斤,可实现日收入1.3万元。
作为乡内的特色产品加工企业,乡党委书记汪勇也充满信心:“待企业真正发展起来后,党委、政府还将带雷必喜赴西南农大或四川农大,诚恳向大学的专家取经,以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完)(胡佐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