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任何一门科学而言,基础性研究的厚实与否,不仅直接影响着它的实际应用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这门科学的发展速度。日前,笔者参加有关部门举办的兽医科技高层论坛时发现,尽管近年来我国兽医科技支撑能力逐步提高,尤其在动物疫苗研究和生产等方面取得了令世界称赞的长足进步,但与此同时,我国兽医科技领域也暴露出基础性研究重视程度不够的隐忧,使不少优秀兽医专家为获得经费不得不从基础性研究转行从事疫苗等应用性研究。
笔者以为,在当前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压力不断增大的国际大背景下,兽医科技领域应未雨绸缪、着眼长远,把加强兽医基础性研究摆在战略性发展的高度上加以审视和重视。只有如此,当以后面对更新变异的动物病毒时,我们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从容应对。
当前,兽医科技领域存在一种“赶时髦”现象,即哪项应用研究获得的经费多、受领导重视、容易出成果,大家就往哪里扎堆。从短期来看,这种现象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因为科技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际,通过产品造福人类。但如果长此以往,这种现象就值得警惕,因为它容易给整个兽医科技领域造成一种“强势导向”,将人力、物力和财力过多的引向应用研究,其结果势必将冲击或者削弱基础性研究。
令人担忧的是,目前,技术储备不足、科研经费投入不够、人才流失、队伍不稳定等已经成为困扰兽医基础性研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加强兽医基础性研究,核心就是要加强动物三理(生理、病理、药理)研究,疫病防控以“预防为主”,树立生物安全的观念。有专家甚至断言,如果理论研究搞不好,就不可能彻底防治动物传染病。病毒变异的速度是惊人的,如果仅仅指望通过应用研究去追赶病毒变异的步伐只能受其制约,无法占领制高点。也就是说,如果只寄希望于用疫苗来控制和扑灭动物疫病,若没有健康动物群体做基石将很难实现。因此,科学防控需要包括疫苗研究在内的其他多种有效的综合措施。这其中,兽医基础性研究对于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具有战略意义。
从这个层面来说,打破传统的惯性思维,学会用“整体”的理念深入剖析长期以来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的得与失,对于应对全球背景下复杂的动物疫情发展动态将至关重要。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我国县、乡机构改革对基层兽医防疫机构的频繁调整,使很多地方的基层站成了“空壳站”、“三无站”,其结果造成大量兽医基础性工作无法正常开展,这也给兽医基础性研究带来了相当不便,需要通过兽医体制改革和其他相关配套改革逐步理顺。
总之,防控重大动物疫病需要从战术和战略两个层面加以整体思考和把握,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应同时并重,不可偏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