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东北线考察团告别辽宁,先后到达内蒙古通辽地区和吉林公主岭地区,分别对两地玉米市场展开调研。
丰产已成为全面共识
考察团通过对相关人士走访和观察田间作物长势情况发现,内蒙古和吉林地区玉米在2007/2008年度将获得丰收已趋于明朗。据中储粮通辽直属库张主任介绍,内蒙古通辽地区年产粮食基本稳定在70亿到80亿斤,今年将突破100亿斤,其中玉米产量占粮食总产的75%—80%,商品率为 80%。而随后接受采访的各地粮食部门表示,由于本年度天气和土地墒情非常良好,国内各主产区玉米产量均有望创新高,尽管“秋吊”的威胁从理论上依然存在,但未来发生的概率已微乎其微。
贸易余粮不多但不影响市场总体供给
临近秋粮上市之际,尽管各地均表示目前2006/2007年度所结转的可供贸易余粮已经不多,但受养殖业复苏进度缓慢等因素影响,玉米饲料需求并未出现快速增长,市场供应仍相对充足。某大型企业负责采购的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产区玉米市场采购形势一直保持相对良好态势,呈现多元化发展,而前期国储保护性收购并未影响到加工企业的采购。与该企业规模相同的其他深加工同行目前均备有可供生产的储备粮,且基本上都能随时补库维持企业最低库存,保障正常生产。因此,虽然目前可供贸易余粮不多,但市场并未出现抢购导致价格快速上涨的情况。
成本上升支撑价格开秤价格预期普遍乐观
尽管在2007/2008年度种植之初,国家花大力气对农业生产进行补贴,但受整体通胀影响,今年玉米种植总成本较去年至少上升了 50%。以化肥为例,45含量的复合肥价格从2007年的100—110元/袋上涨至本年度的160元/袋,二氨价格也由去年的低于200元/袋上涨到今年的350元/袋,涨幅超过50%。同时,因为今年煤电价格上涨,烘干成本由去年的40—50元/吨增至80元/吨。此外,人工成本也翻了近一倍。据介绍,由于前期销售状况相对良好对现货价格起到一定支撑作用,目前通辽地区含水14%的玉米价格基本在1600元/吨一线维持稳定。受成本上涨影响,各类市场主体均认为今年秋粮的开秤价格将高于去年,目前普遍比较认可1300—1400元/吨的水平。
相关政策将限制玉米上涨空间
尽管余粮不多和成本因素支撑了目前现货价格在大增产预期下未出现大的回落,但市场买卖双方博弈已经悄然展开。显然,后市价格若未达到农民的预期,“惜售”这一武器必将会被再度祭起。而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采购困难,部分企业已在降低单位时间内的产能,以维持有效库存。通辽地区某大型玉米加工企业负责人表示,由于前期玉米价格高位运行,除了少数大型企业能利用规模化优势渡过难关外,其他中小型企业经营均显得困难,只能勉强维持生产,采购积极性也大打折扣。
在走访过程中,考察团还了解到,目前各地粮库的改制问题也对未来短期价格产生一定抑制作用。比如目前吉林公主岭地区30余家大小粮库面临改制,他们在8月底以前必须将其所有储粮全部清空。“虽然玉米市场在每年的9、10月份都会存在相应缺口,但企业也有所准备,在面临阶段性出库压力的情况下,农民在新粮大规模上市后可能会出现卖粮难问题,开秤初期有价无市的情况也有可能发生。”某市粮食局副局长如是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