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曾经,由于经费短缺,保种工作难以开展,酃县白鹅、攸县麻鸭的一些优势基因险些消失。前年,在它们入选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后,我市开始划定保护区,开展原种繁殖,确保地方良种“原汁原味”地传宗接代。
【田园风光①】群鹅集坂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8月6日,记者来到位于炎陵县东风乡高峰村水库边的一个白鹅养殖基地,面对美丽的湖水、成群的白鹅,不禁吟起《咏鹅》诗来。
高峰村水库四面环山,风景秀丽,水草资源丰富。去年,村民邓英福在这里建起一个天然的白鹅养殖场,每批饲养白鹅1000羽,每年养4批,年出笼4000羽,获纯利6万多元。
炎陵县有分散成片的草地41万亩,牧草资源丰富,适宜养鹅。据《酃县志》记载,早在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该县就有“龙凤飞岩,群鹅集坂”的词句,养鹅盛况非同一般。1980年,该县有种鹅5000羽,全年饲养白鹅7万多羽。
【田园风光②】麻鸭满河
8月7日傍晚,在攸县酒埠江谭垅村的攸河边,记者见到另一番风光:一个小伙子站在桥上,猛吹几声哨子,涌来的鸭子顿时将河道塞得满满的。远看,好像河面上撒了层芝麻;近看,则像“大兵团渡江”。
村民将吹哨子的青年称作“鸭司令”。他家养有麻鸭1.2万只,平时就用哨子指挥鸭群。鸭子听到他的哨声,就一窝蜂地向他游来,很是有趣。
早在17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麻鸭就成了攸县农民饲养的主要家禽品种。据清顺治 《攸县志》记载:“立夏日民间食鸭蛋,并相馈饷,此俗它处绝少……”1980年,该县饲养麻鸭达100万羽。
【保种之路】 优势基因源于千年进化
畜禽遗传资源是国家的战略性资源。千百年来,成千上万个家畜家禽品种在特定的环境中演变发展,丰富了人类的餐桌。近年,由于利用不足或被忽视,许多地区正在失去这些宝贵的遗传资源。
谈及我市这两个地方良种,市畜牧水产局专家如数家珍:酃县白鹅体型虽小,但生长速度快,早熟易肥;攸县麻鸭成熟早、产蛋多。他说,历经上千年的驯养和进化,它们才获得了这些独特的优势基因。
由于保种经费十分短缺、品改搞乱血缘等原因,从上世纪90年代起,酃县白鹅、攸县麻鸭的纯血缘种群急剧下降,一些优势基因面临消失。
经多方努力,2006年6月,农业部将酃县白鹅、攸县麻鸭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去年又选入国家种质资源基因库。十都镇成为酃县白鹅的保护区,网岭镇、鸭塘铺乡定为攸县麻鸭的保护区,两个省级保种场均升格为国家级。
【探索之旅①】 酃县白鹅家族趋旺
前些年,因无人进行规模养殖和组织对外销售,酃县白鹅的发展受到限制,至上世纪90年代初,该县白鹅年饲养量下降到几千羽。经过努力培植,2002年才增至3万羽。
2005年,该县福来喜鹅业公司投资300万元,在三河镇石鼓村建成一个占地146.5亩的种鹅繁育场,筛选5000只白鹅进行培育,使每羽白鹅年产蛋量增至80枚。
去年10月,“福来喜”公司又投资1000万元,建成一个肉鹅深加工基地,开发出腌腊鹅、冰鲜鹅等产品,解决了白鹅活体“销售难”问题。该公司还成立养鹅协会,为养鹅农户提供种苗、饲料和技术服务,按保护价回收成鹅。县财政对养鹅农民给予种苗资金补助。今年1至7月,该县1500农户养殖白鹅30多万羽。
【探索之旅②】攸县麻鸭突破发展瓶颈
在长期的实践中,攸县人在麻鸭选种、孵化和饲养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许多农户以孵鸭、养鸭为生。最多时,全县年饲养麻鸭250万羽,年产鲜蛋7000多吨,肉鸭销售量达100万羽以上。
上世纪90年代,终因饲养技术保守,孵化手段落后,产品加工滞后,养殖效益下降,该县麻鸭生产落入低谷,年饲养量降到30万羽。
从2005年开始,该县利用国家专项资金,推广智能孵化、圈养等先进技术,建立5个优质麻鸭规模开发示范小区,扶持150户规模养殖户,破解了麻鸭发展的瓶颈。今年1至7月,全县出笼麻鸭175万羽,产蛋6000吨。
【链接】跻身《中国家禽品种志》
酃县白鹅属小型肉用鹅种,全身羽毛白色,具有生长快、抗病力强、肉质鲜嫩等特点。在放牧条件下,90日可长至3.5公斤。酃县白鹅是我省惟一列入 《中国家禽品种志》的优良鹅种,炎陵全县各乡镇均有饲养,中心产区为沔渡、十都两镇。
攸县麻鸭是我国优良蛋用型地方品种。中心产区为网岭、鸭塘铺、大同桥等8个乡镇。1984年,被列为省地方良种,载入 《湖南省家禽品种志和品种图谱》,1988年载入 《中国家禽品种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