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入冬前,新疆的牧民都要赶着牛羊、携带生活必需品,徒步跋涉几百公里,由夏秋牧场转往相对温暖的冬牧场。从今年开始,新疆将逐步实行机械化转场,以后牧民们坐上汽车一天就可以完成过去耗时几个月的转场。这项新举措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在今年畜牧业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一个重大举措。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说,牧民徒步转场劳民伤财,这种现象绝对不能再继续下去。我们要用新的理念转变生产方式,引领草原畜牧业实现新突破,以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为突破口,加快推进农区畜牧业发展。 转场靠汽车,省时省力又增效
“新疆四季草场分布范围广,每年牧民在各季草场之间转场,需要辗转几百公里,往往是辛苦一个夏天喂得不错的牲畜膘情,一次转场就掉很多膘,再经过一个冬天,牲畜只能勉强存活,牧民的损失难以估量!”自治区畜牧厅党组书记张志恒说。 为改变这一传统转场方式,自今年起新疆将在牧区全面实行机械化转场。张志恒介绍说:“我们讲畜牧机械化,不仅包括饲草料全程机械化生产,也包括牧民转场等相关生产生活条件的现代化。一户牧民连同所有家当和牲畜,用一辆汽车运送,在短短几个小时就能全部解决。这种方式既可以让牧民不受苦、牲畜不掉膘,又省时增效。”
为实现机械化转场,新疆统筹规划牧民机械化转场的牧道,牧道靠近公路的将利用公路,若借不上公路的将修建相对集中的专门转场道路。 建饲草基地,牧民定居有保障
自治区畜牧工作会议上出台的另一项突破性举措是,加快高标准饲草料基地建设,推进牧民定居。近几年来,全疆各地想了不少办法解决牧民定居问题。由于“人定畜不定”,虽然牧民居住的房子建起来了,但是饲草料基地没有建立起来,冬春舍饲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目前,真正达到定居标准的牧民仅占全疆牧民总户数的37%。
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钱智通过多次调研算过这样一笔账:新疆天山北坡草原带12月中旬至1月中旬的牧草储量仅为6月中旬的40%左右,粗蛋白质含量仅相当于6月中旬的47%,冬季枯草总体能量不到夏季鲜草的1/4。冬草储量不足且能量损失大,放牧牲畜难以饱腹且掉膘不可避免。据测算,如果实现冬季舍饲圈养,牲畜饲养有草有料又有暖圈,一般可以保持体重过冬。如果饲养条件好、管理水平高,牲畜冬季还可增重10%。 在牧区全力实施暖季放牧冬季舍饲圈养,把全年放牧改为半年天然草场放牧,半年人工草料舍饲,把冬草场变成夏秋的好草场,既解决了夏牧场草料不足影响载畜量的问题,又从根本上解决了夏季放牧增膘、冬季转场掉膘的问题,同时也保护了草场资源。天山北坡3月中旬牧草鲜草亩产量在20~30公斤,若推迟一个月放牧,鲜草产量可达到60公斤。
有关部门预测,到2015年末,全区超过半数的牧民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定居。
农区调整结构,农牧两相宜
近年来,新疆畜牧业得到迅速发展。据统计,全区牲畜出栏由2001年的2833万头增加到2007年的4717万头,增长66.5%;畜牧业产值由2001年的134亿元提高到2007年的227亿元,增长了69.4%。但是在南北疆农区,种植业结构不合理制约了农区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8月20日,昌吉州呼图壁县五工台镇五工台村村民正忙着收获青贮玉米。村民刘晓芬告诉记者,原来一亩棉花纯收入也就600元~700元,现在前茬种早熟土豆,土豆收了以后再种一茬青贮玉米,所产饲草料可养5只羊,扣除成本一只羊的收入就可以抵得上一亩棉,效益远高于种棉花。近年来,呼图壁县畜牧业快速发展,带动了种植业相关产业链的转变,青贮玉米成为当地一些农民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替代作物,越来越多的农牧民从种养业中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根据农牧业专家的研究,北疆多数地方的日照时间和有效积温都足够将传统的一年一作改变为一年两作。农业大县奇台县这几年积极探索一年两作生产模式,大面积推广复播胡萝卜、豌豆、青贮玉米等作物,饲草料总量成倍增长,农区畜牧业得以快速发展。所以,自治区在畜牧工作会议上提出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走农牧结合、以农促牧的道路。今后,南疆灌溉条件好的耕地要探索一年两作的粮食和饲料作物,前茬小麦,后茬玉米,既保证粮食安全,还解决发展畜牧业饲草料问题。
自治区畜牧厅厅长胡拜都拉·哈赛因介绍说,自治区提出的畜牧业既定发展目标至少需要2600~3000万亩饲草料地作为支撑。我们将加快建设3个1000万亩人工饲草料基地,同时大力实施科技兴牧工程,强化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了扶持畜牧业的发展,自治区政府已经决定在原有财政投入的基础上,今年增加畜牧业财政投入5000万元,从明年开始增加到1亿元,主要用于支持和强化畜禽良种体系建设、牲畜品种改良冷链体系建设、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草原监管体系建设、动物疫病防控、畜产品安全检测、贫困和边远县动物防疫员补助、养殖小区棚圈建设补贴、开展畜牧业技术推广等基础性和公益性建设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