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上半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持续突破3%的警戒线,8月至11月的涨幅更超过6%,逼近温和通货膨胀的上限(10%),这是继2004年 CPI全年增长3.9%以来又一次更大幅度的物价上涨。本文将从回顾近些年我国主要农产品(粮食和猪肉)价格变化及原因入手,分析农产品价格变化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影响。
小麦 1998年以来,我国小麦各环节的实际价格走势较为平稳,主要经历两次价格上涨时期,一是在2003年11月,平均上涨幅度为10%左右;另一是2006年底又出现3%~4%的上涨。2006年底小麦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国家对小麦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收购了大量新麦,农民手中小麦余粮十分有限,市场即期供应量下降;二是由于澳大利亚等主要出口国供应紧张,国际市场小麦行情出现较大上涨,带动了国内小麦价格的上扬。
稻米 稻谷与大米价格在2003年11月出现了大幅上涨,至今仍处于高位运行。 2003年底稻米价格大幅上涨的主要原因:一是从1998年到2003年我国稻谷产量连续 6年下降,而需求量却不断上升;二是库存主要是东北粳米和安徽、湖南、湖北和江西籼米,销区和产销基本平衡地区的库存数量较小;三是与大米联动关系明显的面粉和食用油价格的上涨,有效拉动了稻米价格上涨。
玉米 1998年以来,玉米价格的波动较为频繁,且价格单次涨幅较小但持续时间较长,近年来玉米批发价格的回落幅度逐渐下降,呈现高位震荡的走势。玉米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一是玉米产量徘徊不前。从2000年开始,由于政策、结构调整以及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玉米产量连续4年下降。二是玉米需求呈刚性增长。首先是国内畜禽产品价格上涨,带动了饲料养殖业对玉米的需求;其次是玉米深加工行业的发展带动玉米需求,尤其是燃料乙醇行业对玉米的需求增长迅猛,使得玉米价格在2006年后一直在高位震荡。
大豆 1998年以来,大豆各环节价格走势基本相似,10年间大豆及大豆油的价格经历了三次较大幅度的上涨,幅度最大的是2006年11月至2007年8月,大豆收购价、批发价与大豆油的零售价分别上涨了23.5%、18.8%和25.5%。大豆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国际大豆市场价格持续飚升,进口大豆分销价不断上涨;二是欧美国家纷纷将豆油列入生物能源计划,国际市场豆油需求量增加,国内外豆油价格大幅飚升,也带动了大豆收购价与批发价的上扬。
猪肉 从2003年6月开始,猪肉价格逐步攀升,到2004年9月升至最高点,之后便逐渐回落。2006年7月开始,猪肉价格又进一步攀升,并在2007年8月达到最高点。进入11月,受元旦等节假日临近的影响,猪肉价格又有回升之势。猪肉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包括:第一,受粮食涨价影响,玉米、麦麸、豆粕等饲料价格大幅上涨,生猪饲养成本大幅上升;第二,2004年我国部分地区暴发“禽流感”后,禽肉的消费量大幅减少,猪肉消费量增长较快;第三,国际市场猪肉价格上涨拉动国内生猪产品价格上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