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于1954年冬的中山农业拖拉机站,曾见证了一段段弥足珍贵的历史,赢得了一个个光辉的荣誉—— —广东省第一个农业拖拉机站、邓小平曾亲自视察过的拖拉机站。
在那个年代,拖拉机手是让人引以为豪的职业,因为拖拉机的出现,改变了农业的面貌,从这张黑白照片(见图),我们隐约能感受到拖拉机站的年轻人飞扬的青春。
1954年10月,省农业厅在沙朗建立了中山农业机器拖拉机站。建站时,仅有3台苏联产的德特-54履带式拖拉机,功率为119马力,12名拖拉机手,一名队长。到了1956年,该站的拖拉机发展到了60多台,分别为前苏联、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东德、日本及英美等国产的大、中、小型拖拉机。
1956年3月的一天,中山沙朗拖拉机站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这其中,就有当时任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的邓小平和夫人卓琳。据资料记载,当时邓小平亲切地向站长徐文泽询问中山拖拉机站的建设情况,并要求徐文泽多讲些拖拉机下水田的情况。徐文泽就如何改装前苏联“德特—— —54”型拖拉机防水装置,使其下田不进水,捷克斯洛伐克和日本的拖拉机胶轮改装为铁轮等情况,一一向总书记作了汇报,说这样改造后的拖拉机可以既耕旱地又耕水田。在徐文泽的印象中,邓小平平易近人,待人非常和善,调研的气氛就像是老朋友在话家常,还鼓励他努力学习先进科学技术,为实现南方水田机械化而努力。
“耕田不用牛”,开起来轰隆作响的拖拉机,改变了先辈们“背朝黄土面朝天”的农业操作模式。在邓小平视察后的半个世纪中,中山的农业按照他指引的方向,一步步朝着全面机械化的目标稳步发展。
据中山农业志记载,上世纪70年代后期,手扶拖拉机开始推广应用,农村进行了经济改革后,原来集体经营的拖拉机逐步折价卖给农户经营,拖拉机进入了商品市场。到1990年,中山市拥有大、中、小型拖拉机6133台,稻田机耕水平达到98%,基本实现耕作和整地机械化。1996年中山市被国家确定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100个重点市之一,从此,中山走上了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之路。(信息来源:2008年9月23日 中山日报 记者 禹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