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03年榆阳区成为我省第一养羊大县之后,该区科学规划、科学饲养,找准市场定位,积极发展生猪产业,今年1至8月份,生猪饲养量达84万头,其中能繁母猪存栏6.4万头,生猪累计出栏40余万头,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省第一养猪大县。
榆阳区地处内蒙古牧业区向渭河流域农业区过渡地带,为典型的农牧交错区域,历史以来,畜牧业在该区经济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区上根据建设全省能源化工基地和服务全市的市场定位,决定以马合镇麻生圐圙村为中心,带动周边农民发展生猪养殖产业。通过政府扶持,在马合镇麻生圐圙村农民们自发组织成立了农民养猪协会,为养殖户提供信息、技术、良种、饲料和销售服务,使养猪产业由传统的零散滚槽式饲养方式转变为自配饲料、自动采食、自由饮水、自动清粪、全进全出的“五位一体”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饲养方式。目前,该村已建设标准养猪温室2600多间,年存栏3.6万头,出栏5.8万头,户均出栏118头,仅此一项,该村人均年纯收入就达1万多元。在该村的示范带动下,生猪产业在周边乡镇迅速发展壮大,2007年全区实现畜牧业产值7.66亿元,生猪产值占到六成。
为了发展壮大生猪产业,该区专门成立了生猪产业建设领导小组,每年与各乡镇签订目标责任书,将生猪生产建设列为考核内容。区财政每年拿出5万元作为奖励资金。为了解决生猪养殖资金问题,区上每年都从财政、科技三项经费、小额扶贫信贷等资金中拿出一大笔资金,并积极落实中省项目地方配套资金,引导养殖户和企业开展生猪生产与加工,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为了优化品种繁育,该区大力推广长白、约克夏、杜洛克、斯格等国际著名猪种和配套系的应用,三元杂种猪比例去年就达到75%。在饲养过程中,该区养殖户从仔猪保育、科学育肥、程序化免疫等方面进行专业的科学饲养,生猪饲养技术水平明显提高,育肥周期大大缩短,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同时,积极落实饲养二元能繁母猪的政府补贴性政策,由政府、企业、养殖户共同出资,建立能繁母猪保险机制,为养殖户解除了后顾之忧,使能繁母猪的数量和质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在各项惠民政策的推动下,今年1至8月份,全区出栏50头以上规模养猪户新增了1500户,1000头以上规模养猪场新增了10个,其中设计规模达万头的猪场就有3个。
为了实现生猪养殖可持续发展,该区在坚持“突出区域优势、促进规模发展,抓住关键环节、集中资金投入,实行绩效评价、注重结果导向”三原则的同时,集中在北部长城沿线风沙草滩区,重点安排了7个公司和母猪、仔猪繁育场的扩建和新建项目,计划通过三年建设,年供种猪达到1.5万头、二元母猪1万头和商品仔猪4万头的能力。同时,该区重点扶持和兴建9个千头生猪规模养殖示范场和15个万头规模养猪示范村。在规模养殖的带动下,全区有望在2010年生猪饲养量达到165万头,出栏量达到100万头,生猪调出能力达60万头以上,猪肉产量达到8万吨。仅此一项,全区可实现产值18.7亿元,按现价计算,农民人均可增加纯收入1141元。(杜飞 杜银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