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的猪肉批发价推算,9月中旬部分生猪的出售价格已经跌破了成本价6元/斤,半年前在肉价利好推动下匆匆补栏的部分猪农不幸踩了空。然而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踩空的却并不只是这些猪农。云南呈贡和贵州遵义县的番茄相继滞销,黑龙江佳木斯的西瓜身价不到往年一半,山东菏泽成武每斤大蒜仅卖2毛多钱……如果追溯一下不难发现,从白菜到大蒜,从洋葱到土豆,近几年来的起起伏伏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究其根源,则莫不是因为前面一两年市场旺销、价格高企吸引了大批农户投身于此导致的供大于求。以此而言,种养户遭遇的“大小年”变化,表征在价格和市场,根源却在供给上。而供给不稳定,除了异常气候等客观条件影响外,一个主要原因还在种养规模的起起落落上。遵义县今年第一季番茄的种植面积就由去年的2000多亩狂增到了11200亩,是去年的5倍还多,而2006年的种植面积仅仅是500亩。由于蒜价持续低迷,成武部分蒜农已经打算改种小麦,而这也必会引起大蒜种植面积的变化。 当然,对分散的种养户而言,要整体把握种养规模并不容易,也正因为此,“大小年”才如流感般时有发生,并流窜于不同品种、不同地域之间。然而要说“大小年”是不治之症,倒也未必。 追溯“大小年”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即在“大小年”中踩空的往往是那些一看形势好就蜂拥而上、不断跳转于不同行业间的种养户,相反,那些经得起热、耐得住冷、坚持某一行业多年的则往往可以做到丰年大赚,歉年不赔。或许有人将之归因于“运气”,但在笔者看来,即使有运气,这运气也大半来自于多年坚持的“定力”。且不说经历过“大小年”的都知道“一赚一平一赔”的道理,多年坚持下来,即使赚不到盆满钵溢,起码也可以保个平均利润,也不说和一哄而上的种养户相比,多年的摸索积累使其在技术等方面更有优势,仅就对市场的把握而言,新入行的种养户也比不上那些老手轻车熟路,更何况还有多年打拼积攒下来的市场信誉和销售渠道。从某种意义上说,“定力”就是专业化。只有“专业户”才能安下心来发展技术,钻研市场,提高品质,创建品牌,才能克服“大小年”带来的经营风险,从踩空到不踩空。 国庆前后,猪肉全国均价延续下跌的走势,让人揪心,如果你恰巧也养了猪,今年踩空了没?不过话说回来,一次两次踩空并不可怕,怕的是跳来跳去,年年踩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