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知名学府北京大学又一次和“卖猪肉”三个字联系到一起。据《新快报》报道,继五年前北大毕业生陆步轩当屠夫的新闻曾一度传遍大江南北,并引发了人们关于此行为是否浪费人才的大讨论之后,另一位北大才子陈生也悄悄进入养猪行业,并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在广州开设了近100家猪肉连锁店,被人称为广州“猪肉大王”。
同样毕业于北京大学,也都是卖肉的同行,如今的陈生和当年的陆步轩还是有所区别的。当年的陆步轩在西安市长安区操刀卖肉数年,虽说生意还算不错,但毕竟是小本经营,和北大高才生的名头相比多少显得有些落魄;而陈生如今名下已经拥有近百家猪肉连锁店,一年的营业额已经超过亿元,属于不折不扣的成功人士,北大毕业的教育背景只是这个成功光环中的一部分,更吸引眼球的是他名下千万数量级的身家。
于是,两个人的境遇在被媒体曝光之后,引起的反响也有着明显的区别。陆步轩的事情见报之后,舆论一片哗然,各路媒体纷纷跟进展开讨论,人们由此现象引发了对于就业观念、人才标准、社会分配等众多问题的一系列讨论和反思。而今陈生的故事见诸报端之后,却没有再次成为舆论的焦点,人们谈论更多的是他“歪门邪道”的思维和“精细营销”的成功经验。在这种截然不同的结局背后,是五年之后人们在就业观念上有了进步,还是被“猪肉大王”的千万身家折服了呢?
现在有一句话已经很少被提起了,那就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尽管没有遭到公开的否定,但是我们在评判一个人在社会上够不够成功,一份工作是好是坏的时候,已经不再会用对于社会的贡献大小来衡量了,如今的标准更加直观,那就是挣钱多不多、够不够买房养车。而那些虽然有社会价值,但是含金量不够的工种明显属于不受待见之列,比如说服务行业,比如说昨天本栏目鼓与呼的社工,等等,包括那些在普通岗位上的劳模也已经淡出了我们的视线。而陈生的成功案例则有力证明了,只要有创新的思路,不起眼的工种也能诞生一流的人才。
古人曾经将能文能武视为成才之道,而陆步轩卖肉和陈生养猪的离经叛道之举,则证明了在北大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精神作用之下,同样可以“行行出状元”。这也给我们的大学教育和大学生择业提了一个醒,尽管说学问不可少,专业不可废,但是更重要的是创新的思维方式。教材上的知识要教好,“歪门邪道”的思路也要有,大学不只要培养出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才,更要培养出有创新思维的人才。许三多的“不抛弃、不放弃”固然重要,但是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时,也要有“穷”则思变的创新之举,否则,我们今天也就看不到后来的猪肉大王和他的千万身家了。(朱胥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