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的大家庭中,我们布朗族属于人口较少民族。我今年36岁,祖祖辈辈居住在云南省昌宁县卡斯镇卡斯村布朗山寨。想想三十年前,在我童年的时候,家里穷得连鞋子也穿不起,父母每天起早贪黑挣工分,我要帮助大人放猪、找猪草,一年辛辛苦苦养的一头肥猪,还得将带猪尾那一半交供销社。一家人温饱都难以为继,别说吃肉了,我和妹妹常常吵嚷着,说肠子都“生锈”了,还不吃一顿肉,憋得大人直骂,到杀年猪的时候撑死你们。那时,我唯一的愿望就是要把猪养到能让一家人美美地吃上几顿。
1978年,改革的春风吹进了布朗山寨,布朗人也和其他民族一起踏上了建设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随着党的富民政策越来越好,布朗山寨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1991年,我高中毕业以后,利用地处低热河谷地区青绿饲料和包谷、甘蔗等秸秆饲料丰富的有利条件,投资2万多元,创办生猪养殖场。我订阅了科技报刊认真学习,还争取机会到省、市、县畜牧部门举办的各类专业培训班学习,掌握了扎实的生猪养殖和防疫技术,生猪养殖顺顺当当,每年出栏肥猪4000多头。同时,我拓展了生猪销售渠道,在省内10多个市县和重庆、广东、福建等省市及缅甸建立了营销网络,年销售肥猪1万多头。在我的带动和帮助下,我们镇年出栏肥猪50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就有30多户,畜牧业产值近亿元,成为全县生猪养殖和外销的重要基地。我家盖起了两层400多平方米的别墅式洋楼,开上了小轿车。乡亲们都说,赵丽萍这个“猪王”了不起。我说,没有改革开放,没有越来越好的富民政策,我赵丽萍再有能耐,也只能延续父辈们温饱难以为继的老路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