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甘肃频道10月31日消息 兰州蛋价一周内每公斤下降了0.7元销量持续下滑部分养殖企业欲调整生产规模。
10月25日,大连韩伟集团输港鸡蛋“佳之选”被检出三聚氰胺;10月27日,山西省长治市绿色生物发展中心生产的“慈云祥”土鸡蛋被检出残留三聚氰胺;10月29日,湖北省输港鸡蛋检出三聚氰胺,随着这些<--ADV_CONTENT-->事件一一披露,人们对鸡蛋质量安全的信心大打折扣。近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尽管兰州市场上暂未发现“涉胺鸡蛋”,但市民对鸡蛋消费的观望情绪依然浓厚,一周以来,兰州市场上鸡蛋价格一降再降,降幅达9.7%,销量也急剧下降。而部分养鸡企业准备调整生产规模来应对这场风波。
各大超市:主销本地鸡蛋未见“问题蛋”
“我们从来没有销售过‘问题鸡蛋’,主销的是本地鸡蛋。”10月30日,当记者在市内部分超市寻找“涉胺鸡蛋”的踪迹时,这些超市的导购员、负责人纷纷澄清自己和“问题鸡蛋”无染。记者在国芳百货超市鸡蛋专柜发现,该超市销售的品牌鸡蛋以正大喷码鸡蛋、农家土鸡蛋等品牌为主。这些品牌蛋蛋壳上均贴有或印有厂家的专用标志,产地及生产日期一目了然。而一些没有任何标志的鸡蛋,导购员表示都是本地产的鲜鸡蛋。在新世界超市、亚欧超市,其出售的鸡蛋也都以本地鸡蛋为主。西单超市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鸡蛋保质期较短,长途运输困难,兰州市场上销售的鸡蛋多为本地供应,很少有外地货。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兰州市场销售的本地鸡蛋主要来自靖远、榆中、康乐等区县,外地的则以宁夏、陕西的居多。
市场销售:一周内每公斤降0.7元
“10月25日,市场上鸡蛋零售价还保持在7.20元/公斤,可‘涉胺鸡蛋’的消息传出后,鸡蛋开始大幅降价,我现在都不清楚这两天鸡蛋调了几次价。”10月30日,国芳百货超市一位导购员说,受“涉胺鸡蛋”影响,这两天超市内鸡蛋价格随时都在调整,有时候,一天之内都会调整两三次。
据了解,10月25日,兰州市场上普通鲜鸡蛋每公斤在7.20元,25日“涉胺鸡蛋”的消息传出后,市场上鸡蛋价格随即下滑,当天每公斤降到7.10元到7.00元之间。此后几乎每天都在降价,目前普通鸡蛋普遍每公斤降到了6.6元,部分市场甚至降到了6.5元。一周之内每公斤降了0.7元,降幅达9.7%。而品牌鸡蛋价格也一路下滑,其中正大喷码鸡蛋一周前每公斤还在10元以上,而现在普遍降到了每公斤9.16元。
经销商:消费者谨慎致销量锐减
10月30日早上10时许,家住甘家巷的刘大妈照例提着菜篮子到正宁路肉菜市场买菜。在经过鸡蛋销售摊点时,刘大妈还是忍不住停下脚步多看了几眼。“今天还是算了,等几天看看市场检查的情况再买。”最终她还是放弃了选购。刘大妈告诉记者,26日她就打算买鸡蛋,但当天从新闻中得知“涉胺鸡蛋”的消息后,出门买菜时老伴再三叮咛不要再买鸡蛋。鸡蛋经销店的老板告诉记者,最近一周,她每天售出的鸡蛋不超过20斤。“前天一位大妈在我的店铺前来回走了3趟,最后才称了2斤鸡蛋,而且千小心万小心,不断地询问鸡蛋有没有含三聚氰胺,究竟能不能吃。”在西单、新世界、亚欧、国芳百盛等超市鸡蛋专柜前,同样冷冷清清,鸡蛋少人问津。
记者发现,尽管兰州市场上销售的鸡蛋都是本地鸡蛋,而且价格一降再降,但自10月25日香港检出“涉胺鸡蛋”的消息传出后,市民对鸡蛋质量安全信心大打折扣,部分市民停止消费鸡蛋,等待观望进一步的市场检测消息,而一部分选购鸡蛋的市民,购买量不但比平日大大减少,而且更加谨慎。
养殖企业:应对风波调整生产规模
兰州本地一些养鸡场也开始遭遇寒流。许多养鸡场老板纷纷表示,虽然自己的养殖场并没有含三聚氰胺的问题鸡蛋,但销售还是受到很大的影响。最近一周,鸡蛋的销量持续下滑,鸡场不得不调整规模过冬。
上西园是兰州养鸡场相对集中的地区。10月30日,当记者来到这里采访时,一些养鸡场的老板纷纷围拢过来开始诉苦。一位姓张的老板告诉记者,前几周都是批发商追着养鸡场老板跑,希望能批发到好的鸡蛋。可是这两天,却是老板追着批发商跑。尽管鸡蛋的批发价一降再降,许多批发商还是不愿进货。“听说外地有部分养殖场甚至出现清退蛋鸡幼仔现象。如果这场风波不尽快过去,我们也不得不缩小养殖规模了。”另一位养殖场的老板担忧地说。
市民建议:鸡蛋应注明品名和产地
对于鸡蛋的销售,不少市民建议超市和集贸市场对每个品种的鸡蛋注明品名和产地,最好标注生产日期,以便他们选购。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除了部分品牌鸡蛋上标注有品名、生产日期、产地等信息,个别品牌鸡蛋也只标注品名和生产日期,却没有产地。其余大部分鸡蛋都没有“身份证”。一位姓王的消费者告诉记者,“现在问题鸡蛋闹得沸沸扬扬,但大部分鸡蛋‘身份’都不清,希望超市和市场对鸡蛋的品名和产地标注清楚,让市民能买上放心鸡蛋。”在西单超市购物的李先生也表示,鸡蛋几乎每天都会上老白姓的餐桌,所以销售的鸡蛋最好都标明产地、品名、生产日期等信息,这样既便于有关部门监管,也利于大家选择购买。本报记者崔亚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