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种质资源是国家重大战略性基础资源,是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畜禽遗传资源是重要的生物资源,其源源不断地为人类提供必需的肉、蛋、奶、毛、皮等优质产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我国是世界上畜禽遗传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约占畜禽遗传资源总量的六分之一,有畜禽品种、类群576个(《中国畜禽遗传资源状况》2004年)。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培育优良品种、实现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满足人们多元化消费需求意义重大。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在制定法律法规、健全组织机构、建设保种体系、开发利用资源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08年,农业部投入1.6亿元共实施了522个保种项目。
一是制定了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法律法规 运用法律手段保护畜禽遗传资源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普遍做法。我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旨在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件。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和管理的通知》,对全面加强生物种质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2006年7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作了全面规定。农业部颁布了《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管理办法》、《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审定和畜禽遗传资源鉴定办法》等配套规章,公布了138个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名录,确定了第一批119个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保护区和保种场。各地也制定了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这些法律法规为新时期进一步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奠定了法律基础。
二是健全了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组织机构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的有关规定,2007年5月,农业部决定将原国家家畜禽遗传资源管理委员会名称更改为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同时设立猪、羊、家禽、蜜蜂、牛马驼和其他畜禽等6个专业委员会,委员会办事机构设在全国畜牧总站。新成立的委员会依法负责畜禽遗传资源的鉴定、评估和畜禽新品种、配套系的审定,承担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论证及有关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咨询工作,协助完成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
三是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体系初步建立 20世纪50年代,农业部建立了一批种畜禽场;到80年代,国家投入上亿元资金建立了一批优良地方品种保种场和种公牛站。“八五”期间,农业部确认了83个国家级重点种畜禽场,对一些优良地方品种保种场的基础设施进行了建设;根据当地的资源优势和特点,各省、地、县建立了一批地方种畜禽场,划定保护区,制定保种方案和进行良种登记,有计划地开展了保种选育工作。“九五”期间,我国启动了畜禽种质资源保护专项,结合“畜禽良种工程”,先后建立了一批重点资源场。2008年,农业部确定了第一批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6个、保护区16个和保种场97个。根据“重点、濒危、特定性状”保护原则,采取原地保种和异地保存相结合方式,抢救了五指山猪、矮脚鸡、晋江马、新疆黑蜂等一批濒临灭绝的畜禽品种,100多个重点畜禽遗传资源得到了保护。
四是畜禽遗传资源开发利用取得初步成效 近20年来,运用现代育种技术和手段,选育了一批畜禽新品种和专门化品系,形成了集育种、生产、加工企业为一体的畜禽资源开发利用新模式,使许多畜禽地方品种的主要优良性状得以保持,生产性能有了较大提高。如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优质黄鸡就是由国内地方鸡种培育而成;利用地方猪种培育的苏太猪等品种已成为目前一些地方主要的杂交亲本;经选育绒山羊的产绒量提高了近1倍;绍兴鸭、金定鸭的产蛋量已处于世界蛋鸭生产的领先水平。“九五”以来,58个畜禽品种、配套系和遗传资源通过国家审定、鉴定,省级审定鉴定通过的畜禽品种、配套系达90个。如以优良地方牛种———南阳牛为主要育种素材,成功培育了我国第一个肉牛新品种———夏南牛,填补了国内优质肉牛新品种培育领域的空白。重庆市畜牧科学院利用荣昌猪成功培育出了渝荣1号猪配套系,并作价1500万元与企业合作。畜禽遗传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促进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形成了畜产品的多样化、优质化和特色化。
今后,农业部将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在做好原有畜禽遗传资源保护项目和畜禽良种工程项目的基础上,争取扩大项目规模,确保我国珍贵、稀有、濒危的畜禽遗传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全面推进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当前,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要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是加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力度 我国畜禽遗传资源丰富,保护的种类多、难度大。加之部分畜禽资源正濒临灭绝,有的甚至已经绝种,恢复十分困难。当前要突出重点,在保护上,对农业部公布的138个畜禽遗传资源品种要重点规划,明确目标,科学保护。在开发利用上,重点投入,对现已了解的畜禽遗传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分类,已显示开发前景的,具备潜力的,以及目前还没有开发价值的,要因地制宜有序利用,要鼓励多种所有制企业集团参与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实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利用的良性循环机制。
二是在适当引进基础上加强自主培育 从整体看,当前我国畜牧业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相当差距,生产中选用的猪、牛、羊、禽等优良畜禽品种大多仍需从国外引进。在这一特殊的历史阶段,为了保持生产的持续发展,必须考虑适当引进国外优良畜禽品种,但应当科学规划,避免盲目引进。要坚持自主创新,加快培育核心竞争力和自有品牌。以科研院所和大型种业集团为依托,筹划国家畜禽改良中心建设工作。完善畜禽品种改良的技术创新机制,加强对国家畜禽品种改良中心和分中心建设的技术指导,争取优良畜禽品种培育工作有新突破。
三是促进科研与生产的有机结合 畜牧业发展必须依靠科技,科技的进步最终也是为了服务生产。当前,要充分调动国内从事畜禽遗传资源研究的高校与科研单位的积极性,提高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科技支撑能力,使更多的科研成果能在资源保护和利用中得到运用。因此,应当在全行业树立起科研服务生产的理念,切实提升畜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四是加强管理防止资源流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禽遗传资源进出境和对外合作研究利用审批办法》已经国务院公布,自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这为畜禽遗传资源的进出境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撑。各地要认真严格执行畜牧法,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强管理,防止资源流失,保护好我国的特有畜禽遗传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