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全球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下半年生猪价格大跌。10月8日,农业部网站载文称:“最近生猪价格已接近甚至低于养殖成本”。11月,大规模的“抛盘”出现,现金流充裕的养殖户则“捂”猪不卖,期待新一轮反弹。高调进军中国市场的美国艾格菲集团也放慢了步伐,昨日表示将年出栏100万头的目标调整到65万头。
种种迹象表明,去年开始席卷全国各地的“养猪潮”,或在这一轮的价格狂跌中“休克”。这轮低迷将持续多久?外资是否会知难而退?《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展开了调查。
行业现状“每个月亏一辆奔驰车”
“目前的状况的确不乐观。”福州市养猪协会会长郑谋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2007年的高涨行情过去,生猪的收购价格还会持续低迷一段时间,不仅是中小养殖企业,年出栏百万头的规模企业也有一定程度亏损。
养猪散户“闻风而逃”
原期盼卖个好价格的生猪养殖户王利,不得不面对现实,以每斤6.2元的价格把猪栏里仅有的30头生猪,卖给了广东的生猪采购商朱某。就在半年前,朱某还每周到王利的猪场前,说尽好话,希望王利以8.5元的价格把猪卖给他。550元的猪苗价格,加上650~700元左右的饲料成本,在一头200斤的生猪身上,王利花去近1300元的成本,“降价出售”让王利每头猪亏了40~60元。
在去年生猪养殖市场斩获近50万元的福建某生猪养殖场,近3个月每月出现近10万元的亏损。“当初高价收购猪苗,没想到现在跌破成本价。”该养殖场负责人昨日表示,严重的供大于求,让以前蜂拥而来的养猪散户们“闻风而逃”。现在的情况是,“每卖出一头猪,就意味着又亏了。”
“以月出栏1万头的规模型生猪养殖企业为例,即使在成本等方面控制较好,每个月也要亏一辆奔驰车(月亏40万~50万元)。”一位养猪20年的行业人士指出,“靠天吃饭”的养猪业,这次年亏上千万元的企业不在少数。
“养猪的风险太大了。”江西南昌养猪户许先生感慨道。今年3月,许先生以每头600元的价格买进了300只猪苗,“去年养猪的人赚了很多,所以我也尝试养猪。”但是,从许先生购进猪苗开始,生猪收购价格就开始下跌。目前,生猪收购价为每斤6元甚至低于6元,而在去年高峰时,曾达到9.5元。“猪苗200元时,生猪收购价9元;猪苗涨到600元时,生猪收购价却跌到6元,这其中的落差可想而知。”
各地上演恐慌性抛售
猪价持续下跌,恐慌性的抛售正在各地上演。“一般来说,100公斤的猪才能出栏,现在很多猪90公斤就被急于出手,甚至有的企业等着被收购。”据透露,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的生猪价格都出现了大幅下滑,使很多养殖户面临着惜售和弃养的艰难选择。有的地方出现了恐慌性抛售,甚至小规模宰杀母猪和出售母猪的现象。
来自山东的消息显示,部分养殖场的大批生猪无人购买,企业主甚至开出了诱人的条件:猪仔(即猪苗)每斤6元,“送货上门”再给钱。在运输途中若有猪仔死亡,买家不需承担损失。而在上半年,猪仔每斤15元还不愁卖。
福建的消息则指出,由于猪价一路下探,部分养殖户已经耐不住,大规模抛售猪仔和母猪,“全部出售的情况也很常见。”
湖南生猪市场传出的消息称,为了节约成本,100公斤以下生猪被抛售的情况经常发生……
深度剖析拐点到来 猪价将继续探底
专家认为,在过去的30年中,“涨一跌二”的周期主导着生猪养殖行业,如果说2006年1月开始了新一轮周期,那么这个周期应在2009年1月结束。
猪肉价格大幅下跌究竟是什么原因?养猪行业将会走向何方?
原因:蜂拥而上致过剩
2006年下半年开始,由于猪蓝耳病等多种原因,猪肉价格一路高歌猛进。至去年下半年和今年初,肉价达到了顶峰。生猪价格也一路飙升,每斤近10元的收购价,使得养猪第一次成为令人羡慕的行业。
看中了养猪的利润,煤老板和房地产开发商纷纷加入养猪队伍,尝到甜头的养猪户也大规模扩产:在河北,一煤老板砸下近千万元,开辟年出栏两万头的大型生猪养殖场;在江苏,房地产开发商放弃主业,圈地养猪;在福建、山东、江西等地,养殖户纷纷筹钱扩建猪圈,外调猪苗,扩大生产。
山东省生猪产销分会的报告称,在全国范围内,与去年同期相比,生猪存栏增加15%~20%,繁殖母猪增加20%~30%。
北京中科易恒现代农牧信息技术研究所首席分析师冯永辉指出,生猪养殖是否扩大规模,要考虑3个主要因素:一是盈利水平和资金实力,二是疫病风险,三是政策环境。如果这3个因素同时利好,出现“养猪热”就自然而然了。
但是,政策补贴的加大和养猪户数的增加,使生猪出现严重的供大于求。中秋节之后,猪价一泻千里。
走势:规模型养殖登场
“各地的母猪数量已经失控。”在对安徽、四川、山东、河北等地的调研基础上,冯永辉表示,“养猪业的拐点已经到来。”
在悲观情绪蔓延下,猪价将继续探底,冯永辉认为,本轮猪价上涨期维持了23个月左右,创历史之最,今年底明年初的生猪供应量将再次剧烈增加。因此,下滑期不仅不会超常,还可能上演2007年5月以来猪价上涨的反版——快速、大幅下跌!在此情况下,养殖企业能做的,就是控制成本、等待翻盘。
行情低迷,给规模养殖带来了好时机。在行业急升急跌的动荡时期,往往就是行业洗牌整合的最佳时机,一些资金和实力雄厚的大企业,通常会逢低吸纳。据知情人士透露,在福建、浙江、山东等地,近来养殖企业并购趋势较为频繁,“因为有政策补贴,如果成本控制得当,养猪业只赚不赔。”
猪价持续低迷,散户离场,规模型养殖登场,而下一个利益攫取者可能是金融资本控制的一体化养猪。
外资动向“圈地”步伐并未放慢
“外资进入,绝不仅是觊觎养殖领域的利润,深挖上下游才是根本目的。”专家指出,生猪价格处于下降通道的最直接后果,就是价值分配向价值链后方倾斜,肉制品加工企业将迎来高利润。另外,外资选择在此时进入中国养猪市场,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看好中国的长期发展以及对中国养殖业规模化发展趋势的判断。
艾格菲调整年出栏目标
年中,号称“中国最大的商业养猪生产者和最大的预混合饲料公司”的艾格菲集团,在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招兵买马,将业务重心从饲料加工转向生猪养猪,并提出10亿美元的投资计划。随之,德意志银行等投资者蜂拥而入,泰国正大也在江苏等地频频出手,开发年出栏上百万头的生猪养殖基地。
“由于经济危机,现在的美国股市很难满足扩大收购对融资的需求,我们会放缓甚至是停止下一步的收购计划。”昨日,艾格菲中国区副总裁周峰对记者表示,艾格菲已经调整策略,将年出栏100万头控制到65万头左右。“我们预计,到2009年下半年,情况才会有所好转。”
据了解,除了两广、福建、江西,艾格菲近来已经在山东扎根。分析人士预计,在行情低迷的情况下,外资会适当调整步伐,但他们并不会放弃利润丰厚的中国养殖市场。
“外资几乎都是在今年5月后高调进入的,就在它们进入后,市场行情一路走低,为此他们重新审视投资计划也不足为怪。”冯永辉认为。
进军加工业谋稳定利润
虽然养猪暴利不再,但9月以来,外资在中国“圈地”的步伐并没有放慢,其统一的投资模式是,通过建立养殖基地打造加工环节,进而长时间获取稳定利润。
9月中旬,泰国正大集团在江苏合资建立江苏正大苏垦猪业有限公司。根据协议,正大将用5年时间,在农垦沿海农场形成年出栏100万头生猪及屠宰、深加工能力,同时,正大的现代化养殖项目已经在辽宁、吉林、山东、河南、河北、安徽等省份同步启动。
10月12日,全球最大的肉类生产和销售企业美国泰森食品有限公司,与山东新昌集团共同投资38.4亿元,打造与养猪产业相关的现代化大型肉类食品加工基地。
还有消息称,美国深南控股集团公司投在中国的6000万美元外资养猪项目,也在进行之中。该集团正在利津建设100万头规模的养猪场,由美方独资建设,包括生猪养殖场、种猪繁育场和饲料加工厂等子项目,项目建设期为8年。
同步播报:部分省市或定生猪保护价
在生猪价格大起大落之下,制定生猪最低保护价成了养殖户们的普遍愿望。据消息人士透露,近来部分省市已经在制定相关的生猪保护价政策,并有望出台,这将对猪肉市场行情起到稳定作用。
“按养猪成本,制定一个生猪收购保护价,在生猪价格暴跌的时候,政府指定的储备企业能按保护价对生猪进行敞开收购,保证养猪业各环节都放心。”专家指出。
据了解,出台生猪最低保护价收购政策,或推广生猪价格保险尤其是生猪期货,成了养猪行业近来呼声最高的建议。石家庄市物价局也在一份对生猪市场的调查报告中提出,为避免陷入“肉贵伤市民,猪贱伤农民”的怪圈,建议国家尽快制定对生猪价格实行最低保护价制度。全国政协委员鞠雅莲也曾在年初提出此类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