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石柱南宾镇城北村秦文雄家搬进了两楼一底小洋楼。可就在3年之前,秦文雄一家四口还挤在一间不足50平方米的破旧土墙房子里。靠规模养兔,他现在年收入3万多元,一举甩掉了穷帽子。
秦文雄家的变化是重庆扶贫开发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直辖11年来,我市加速扶贫开发,到2007年,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1993年的505.01万人下降到50.43万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736元,比上世纪80年代净增2000余元。
扶贫开发,重庆闯出了一条有特色的路子。
造血式扶贫打造拳头产品
“土瘦红沙坡,牛羊喂不活。大人穿补巴,小娃打赤脚。姑娘往外嫁,光棍汉成坨……”随着国家扶贫资金大量投入,修公路、建人饮抗旱池、建羊圈、引良种……过去流传这段民谣的云阳县莲花乡千峰村,如今的千峰村走出了一条种草养畜的发展之路,成了云阳县高山林草牧易地扶贫示范村。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市主要实行输血式扶贫——把粮食、衣物或现金等分配给贫困农户;但许多脱贫户后来因为“输血”中断而再度陷入贫困。随后,我市开始推行开发式扶贫,让贫困人口能持续、稳定地摆脱贫困,变“输血”为“造血”。
市扶贫办主任王义北说,我市确定柑橘、榨菜、辣椒、中药材等优势产业作为扶贫产业,到2007年已累计投入财政性扶贫资金8.56亿元,扶贫贷款25亿元,打造了一大批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拳头产品。
结对帮扶推动整村脱贫
“现在好了,我们坐在家里可以打电话,出门可以坐车,吃水不用愁,用电有保障!”开县满月乡满月村二社村民林瑞端享受着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成果,乐呵呵地说。
2001年,市委、市政府及时调整扶贫工作思路,将工作重心转到重点帮扶贫困村。
市委、市政府领导每位定点联系一个贫困村作为整村推进示范村;每一个市级扶贫集团成员单位帮助一个贫困村。各区县也纷纷行动,每一位重点县的党政主要领导定点联系整村推进示范村,有力地促进了特困村建设的整体推进。
片区开发实现大扶贫
这是对10年前,武隆仙女山片区“赶场要走几十里,吃水要靠天下雨,农村壮汉难娶女,大年三十没得米。”由于市里实施片区扶贫“综合开发、成片治理、产业带动、整体推进”,而今的仙女山片区,早已是“客车通到家门前,自来水管接缸沿,山下媳妇娶进山,小小手机挂腰间”,呈现出蓬勃的发展势头。
去年和今年,我市相继启动了武隆桐梓山、酉阳圆梁山、云阳歧耀、万州区白土等6个片区扶贫综合开发示范建设。
为促进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2007年,市政府与国务院签署了《建设统筹城乡扶贫开发示范区备忘录》,重庆从此进入实施统筹城乡大扶贫战略新征程。(丁香乐 实习生郑艳铃/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