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们推选人大代表的标准是什么?“俺们选的人大代表,能带着农民一起致富。”蓬莱新港街道铜井村的郭永平给出了答案。今年59岁的老郭指着鸡舍里4万只肉种鸡说,就是这些不起眼的小鸡仔让自己过上了好日子,现在他的年收入已经在50万元以上。在蓬莱,像老郭这样的靠养鸡致富的农民不在少数,而他们的领路人正是烟台市人大代表孙希民。
1985年,孙希民从3000只种鸡起步,建起蓬莱第一个肉种鸡养殖场。如今,民和牧业已经发展为大型肉鸡产业化一条龙企业,拥有33个分厂和3个子公司,年孵化商品雏鸡1.5亿多只、生产鸡肉产品6万吨,肉种鸡饲养量全国第一。“作为人大代表,就要当好农民致富的‘二传手’,有风险帮农民抵御,有利益与农民共享。”孙希民表示,自己的成功致富吸引了不少农户相继养起了肉种鸡,但市场不断变化,一旦回收肉鸡的环节出现问题,农户的切身利益就无法得到保障。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他投巨资率先建起饲料加工、种鸡饲养、鸡苗孵化、屠宰加工的一条龙产业链条。“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也由最初松散的“供苗+回收”,转变为“统一供鸡苗、统一供饲料、统一供兽药、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回收毛鸡”的紧密型合作方式,将农户从市场风险中解脱出来。
随着带动的农户越来越多,孙希民意识到,要保障农户的利益,经营模式也要及时应对市场变化。他又在“公司+农户”模式中间加上“经销商”这一环节,通过经销商与公司进行结算,经销商根据合同的约定将收益提供给合同养殖户。这样,形成了公司承担市场风险、经销商承担资金风险,而养殖户只需承担养殖风险,民和公司始终坚持按合同价收购成鸡。三方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分流风险,共享利益,在生产经营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这种模式给农民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不用担心销售,公司提供先进的管理方式和养殖技术,只要搞好养殖就能赚钱。如今,仅在蓬莱就带动农户1000余户,提供就业岗位15000余个。 “有了公司做‘后台’,俺扩大养殖规模的信心更足了。”郭永平表示,自己下一步打算筹集100万元资金,将肉鸡养殖规模扩大到8万只。“希望俺的发展也能带动更多的村民致富。”老郭笑着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