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毕业时赶上了最后一年包分配,但他却放弃了这个机会,没有走别人安排大家都走的那条路,而是选择了自主创业。请看——

王爱军:回村养猪闯出富裕路
王爱军,从河北省张家口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不用组织分配工作,毅然选择回村养猪。他白手起家,经过几年的拼搏,如今已拥有固定资产230多万元。为让乡亲们走上养猪致富路,他牵头成立了瑞云观乡养猪协会,在建猪舍、选种、配料、管理等方面无偿指导农户。在他的带动扶持下,短短一年时间,他所在的东湾村生猪出栏就由原来的几十头发展到几千头。
王爱军是河北省怀来县东湾村人。1999年师范专科毕业后,面对最后一年包分配的难得机遇,他选择了自主创业。“与其走一条别人安排大家都走的路,不如自己选择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抱着这种想法,他踏上了去北京的列车,寻找创业的方向。
在北京图书馆查阅资料时,他结识了中国农科院一位教授,就是在这位教授的启发下,王爱军打定了回村养猪创业的主意。因为东湾村有养殖生猪的传统,加上投资小,回收快,王爱军最终把目光锁定在养猪上。
王爱军要回村养猪的事传开后,首先遭到了家长的反对:“好不容易考上大学离开了这个穷山沟,现在又要回村来养猪,这书不是白念了?”乡亲们也没有人赞成:放着铁饭碗不端回来端泥饭碗,是不是脑子有问题?一时间,王爱军成为村民茶余饭后议论的话题。
面对乡亲们的指指点点,王爱军没有退缩:“一定要干好,否则无颜面对全村的父老乡亲。”就在当年,没有任何资金来源的王爱军向舅舅借了5000元钱,从集市上买回了14头仔猪,开始了他的养猪生涯。 创业路上没有一帆风顺。2000年4月12日,是王爱军一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他养殖的14头生猪出栏,不但没赚钱,反而赔了1400元。当时,他有些发蒙。“大学生养猪就是不行……”村民的话就像刀尖一样扎在他的心上。那段日子,他不敢出门,白天咽不下一口饭,晚上整夜睡不着觉,眼睛里全是血丝,身体一下子瘦了近20斤。
“这次养猪赔本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痛苦中的王爱军为了找到答案,发疯般地收集信息,除了收看电视中涉及农业、养殖业、经济类的信息外,还专门跑到乡里、村里借来各种报纸翻阅。经过一个半月的考证,他得出结论:此次养猪赔本的原因不是饲养问题,而是对市场信息把握不准。
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他顶着压力又跑到市里,向女朋友借了1万元准备购买仔猪。回来后,又是买书又是订杂志,还专门买了一台电脑,天天上网浏览养猪的信息。凭借着四处获取的信息,王爱军觉得秋后生猪市场一定会回暖,于是,他便开始从集市上分批次地购买了28只优种仔猪。
4个月后,这些猪陆续出栏,正如他判断的那样,行情不错,这些猪让他赚了近万元。就在成功的那一刻,王爱军决定把养猪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
接下来的几年,王爱军养猪的效益逐年攀升:2001年实现利润2.5万元;2002年实现利润6万元;2003年实现利润8万元,2004年实现利润10万元……2008年实现利润80万元。
一人富不算富,全村人都富了才叫富。也是从2001年开始,王爱军开始主动帮助村里的乡亲共同发展养猪业。村民谭广利说想学养猪,王爱军就把自己的技术和经验整理打印成资料让他学。并亲自指导他建猪舍,手把手教他打预防针及怎样为母猪接生等,当年谭广利养殖的5头母猪就盈利2万多元。2001年以来,王爱军先后帮助周边180多个养殖户处理各种疑难杂症200多例,免费发放各种资料近千份。
为发展养猪业,从2004年元旦开始,王爱军采取“基地+协会+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在乡政府的支持下,牵头成立了瑞云观乡养猪协会。协会在建猪舍、选种、配料、管理等方面无偿指导农户,如今已辐射到全县180多个养猪大户。同时,他还创办了东湾村生猪养殖信息站。在他的带动扶持下,短短一年时间,东湾村生猪出栏就由原来的几十头发展到几千头,养殖户也从3至5户发展到了36户,周边村发展到86户,实现增收170多万元。2005年6月,王爱军又注册成立了“鸿安种猪养殖繁育中心”,扩建猪舍800平方米,租赁占地10亩的旧猪场一处。2006年5月,他与北京顺鑫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年供应生猪不低于1万头的合同,当年组织销售生猪1.9万头。加入协会的群众一算账,出栏一头猪就可多获利100元。现在,他的公司生猪存栏已达1000余头,全年可出栏生猪4000余头,2007年和2008年均实现利润80多万元。
如今,王爱军已成为全县养猪带头人,并获得了“省级青年星火带头人”、“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他的生猪养殖基地也被授予“农业产业化示范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