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孝春今年64岁,重庆市城口县人,重庆赵孝春野生食品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作为一个贫困山区的农民,他经过10多年的奋斗,创造出了重庆绿色肉类食品品牌———城口“赵孝春”牌老腊肉,打造出了资产逾千万的市级龙头品牌企业,带领城口这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农户踏上脱贫之路,他个人也获得了全国劳模、市党代会代表等殊誉。
近日,走进赵孝春公司的办事处,笔者看到,不到200平方米的房间里堆满了老腊肉、香肠等,员工们正忙着为订货的客户搬运、装车。这时两名老客户走进来,一边热情给赵孝春递烟,一边抱怨道,花了一个多小时才从办事处的原址找到鹅岭来。一名张姓客户买了价值1000多元的腊肉后告诉笔者,他们全家这几年过年都是到两路口买“赵孝春”牌老腊肉:“吃老赵的腊肉上了瘾,他又突然搬了家,只得一路寻找而来。” 看着这些忠实的客户,赵孝春那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养猪的初衷只为一个月能吃一顿肉
赵孝春是一个一生都在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不断改变贫穷面貌和创造美好未来的山区农民。他坦率地评价自己,是一个有点与众不同的创新型农民。
赵孝春的家乡位于重庆市最偏远的城口县,这里地处大巴山腹地,农民住在海拔1000多米高的山上,田少地多,交通条件非常差。赵孝春说,30年前,这里90%以上的农民家庭连猪都养不起,有不少人连吃上一吨饱饭都难,村民们几乎全部都居住茅草房。
赵孝春说,31年前,作为当时修齐镇高阳村一社的社长,他为了改变高阳村贫困落后的面貌,大胆开始了小包干,把集体的土地下放到农民家庭自己种,结果当年农民的收入就翻了3番。
赵孝春说,那时他最大的愿望就是一个月能吃上一顿肉。为了这个目标他就开始了养猪,也同时发动农民养猪。为了解决猪饲料问题,他先后开办过作坊式的酒厂、打米房、油坊,用酒糟、米糠、油饼等来喂猪。
从一开始只养两头猪,到1988年的200头,赵孝春成了城口县名副其实的“天蓬元帅”。这时,他的家境有所改变,他的愿望从每个月能吃上一顿肉变成了期望每周都能吃上一顿肉。
22年前卖掉所有肥猪为全村点亮希望之灯
22年前,修齐镇还没有通上电。
赵孝春的加工作坊靠的是柴油动力,每遇到气温零下10多度的冬季,柴油机非常难发动,村民和读书的孩子们更是盼望能用上电灯。
为了开拓自己的事业,让村民走上脱贫路,1986年,赵孝春硬是忍痛将自己辛苦养大的25头肥猪卖掉,换来4万元钱,在村上架起了一条2公里长的高压线,并买来变压器,让村民们第一次用上了电灯。
按理说,能养上200来头猪,赵孝春应该算是当地的首富了,可他的财富并不属于他一个人。当年,村里有一条100多米宽的仁河,是外出到县城的必经之路,人们需要蹚过河水才能去赶场。1990年突发洪水,村里一下子有4个村民因此被淹死。看到村民的悲惨遭遇,作为社长的赵孝春忍受着悲痛,再度拿出卖了肥猪换来的5万元钱,为村里修建了一座小型铁索桥。
养猪遭危机创出“老腊肉”牌子
如今,在腌腊制品市场上,城口老腊肉可以说名声在外,重庆市民都十分熟知。但是早在14年前,根本就没有这个概念。那时,赵孝春养猪的目的是卖活猪来赚钱,让他记忆犹新的是:1994年已养数百头猪的他遭遇到了“经济危机”,那年突然猪肉市场价格大跌,活猪仅能卖3.2元/千克,而养猪的成本价却达到了5.4元/千克。赵孝春为此亏了数万元,多年的利润都搭进去了。“实在亏不起了!”他将剩余的20多头猪宰杀后,按照城口当地的方式腌制成腊肉存起来。
恰逢此时,市里一位领导到高阳村考察,作为社长的他就用自己腌制的腊肉招待考察队一行。人们吃上香喷喷的腊肉后,都大加赞赏,并建议他可以拿到市场上去卖。
赵孝春顿时觉得豁然开朗,马上动员家人将腊肉背到万州市场去,打出了城口老腊肉的牌子,以20元/千克卖,不仅很快将20多头猪的腊肉卖完,每千克腊肉还净赚了8元。意外的收获让他从此走上了生产、创立城口老腊肉品牌之路。
克服艰难条件运腊肉2000米高山筑索道
当大城市的市民吃上香喷喷的城口老腊肉时,很少有人知道,这些腊肉是靠农民们从海拔1000米至2000米的高山深处,一步一步用背篼背出来的。而凡是到过城口的人,都无不为这里艰难的交通条件感到吃惊。
赵孝春告诉笔者,他自己投资800多万元建立的腊肉加工基地,至今都没能通公路。腊肉从厂里背运过河到公路边,每50千克需要2元钱的力钱,而且,把猪肉运出山需要经过一段300多米高的山路,农民搬运很艰难,也非常危险。
2002年,为了改善腊肉运输条件、降低运送成本,赵孝春拿出了8万元修了一条高山简易索道,该索道每次可运1吨重的货物。
产品供不应求腊肉远销到俄罗斯
随着老腊肉的生意不断做大,赵孝春于1998年组建了自己的公司,并且投巨资建起了5000多平方米的生产基地。
1999年,他首次带着城口“赵孝春”牌老腊肉走进了重庆市,在石桥铺参加迎春商品展销会,其腊肉迅速成为市民的抢手货。这时的赵孝春已将山区贫困农民的角色转化成了精明的商人,他披上了全国劳模的绶带来卖腊肉,他相信全国劳模的身份可以取得市民的信任。在2003年的广交会上,他就在会场上现场煮腊肉让人们品尝,结果一炮走红。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客商都与他签订了上百吨的供货合同。3年前,赵孝春还出口了100吨腊肉到俄罗斯。
赵孝春说,他目前已成立了有120个会员参加的养猪专业协会,有2000多家农户长期为他提供鲜猪源,他说,他的收购价要比市场约高一点,农民都愿意将活猪卖给他。目前“赵孝春”牌老腊肉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他说,由于流动资金严重不足,去年花了9个月才办下来300万元贷款,错过了生产期,今年只能限产300多吨,如果有充足的流动资金,年产量可达上千吨,按照每头猪生产30千克腊肉计算,可解决山区农民2万多头猪的销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