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农民合作社营销显成效
面对市场经济的风起云涌,如今的吴兴区农民不再“单刀赴会”,在对接市场时他们学会了抱团突围,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在太湖南岸出现。“只有把这些散落在田间的‘分子’凝聚在一起才能够应对市场竞争,现代农业适度规模化发展的效应才能得以显现。”吴兴区众多合作社交出的满意答卷就印证了这一论断。
“群龙有首”引发产业升级
“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于什么?带动近千户养殖户的吴兴区锦宏龟鳖专业合作社写上了“销售额3.3亿元”的答案。乌龟、甲鱼的生意为何也能做到“突破亿元大关”?有着双重身份的施根强为我们揭开谜底,他既是合作社的理事长,也是强培生态龟鳖养殖有限公司的总经理。
据他介绍,龟鳖产业作为吴兴区东林镇的一大主导农业产业,一直保持强劲发展势头。面对日渐饱和的温室甲鱼市场,“锦宏”自2005年成立以后就进入了一场追求长远效益的产业升级中。
借助强培公司强大的销售网络,“锦宏”的龟鳖不仅在国内“南征北战”,并且还瞄上了国际市场。在龟鳖产业链上,苗种、饲料的生产是控制产品质量、成本的重要环节,掌握这些环节的主动权,对于产业的做大做强极为重要,因此,在合作社成立不久,便在湖南和福建两地分别投资兴建了400多亩的苗种场和年产8000多吨的饲料厂,于是“锦宏”便进入了“苗种饲料皆自产”的时代。截至目前,合作社为养殖户提供龟鳖苗种540万只,供应饲料7000吨,销售商品龟鳖3200吨,每年减少养殖户成本支出约170万元。合作社还与浙江大学合作,采用仿生态养殖技术,在东林开发了1030亩外塘,为引导当地温室甲鱼“爬”出暖棚做出了示范。不仅如此,公司今年还为合作社社员建立起了抵御自然灾害的风险互助基金。
蜜桃告别“地摊货”时代
忙碌了一年,妙西镇肇村桃农陈妙英这几天在家开心地算着自己的收入账,其中有4000多元最令他得意。“这些钱是采桃节的游客给我‘送’上门的!”陈师傅告诉记者,自己参加的肇村水果专业合作社每年都会与镇政府共同举办采桃节,在去年第5届采桃节上,老陈20多亩桃林吸引了不少前来采桃的城里人。
从单家独守果园,到千户抱团入市,在肇村水果专业合作社的引领下,全村1300多亩的大小桃园“连”成了一片,而这种“聚变”已蔓延该村周边地区,形成了一座5200亩的“花果山”。
“以前我就这么点桃子,自己挑到镇上集市卖卖,其他市场我也不熟悉。”桃农陈秋生告诉记者,单打独斗多年的他们在生产上很难形成规模,由于没有市场经验,即使是种植大户也难免被沦为“街头小贩”。“去年,我种的‘早凤凰’每公斤能卖到8元!”桃农陈秋生难抑心中喜悦。在合作社的运作下,肇村的桃子如今有了品牌,“霞幕山”的名字让他们原本默默无闻的桃子在苏州、上海、杭州一带“一夜走红”,并且在这些地方建起直销点,从此告别了“地摊货”时代。去年,合作社帮助桃农销售的桃子总价值达910多万元。
百根扁担“挑起”国际市场
“以前,每公斤笋4毛钱我都卖了……”妙西镇石山村村民毛阿猫向记者描述了这么一段往事:过去,他们村都是挑着扁担把一筐筐的毛笋运下山,然后拿到周边的一些小集市蹲在路边吆喝,并且还要与其他地方来的笋贩“抢地盘”,贱卖是常有的事,这碗“山场饭”并不好吃。
当地笋农期盼着能有人站出来为他们“撑腰”,“自从有了‘民悦’,我的毛笋就值钱了。去年的收购价格比市场价还高出1毛钱,而且还是卖给日本人的。”毛阿猫说,村里人都很感谢这个一年能为他们带来1000多万元产值的民悦竹笋专业合作社。
“大笋‘主攻’国内,小笋‘远征’国外,这就是我们的市场策略。”合作社理事长沈财江告诉记者,“民悦”的出现终结了当地毛笋市场的“战国时代”,160户被带动的笋农把他们70%的毛笋挑进了国际市场。
然而,在竹笋产业中,吴兴农民的联合正由“产地型”走向“产业型”,昔日的对手变成了如今的“战友”。位于该镇妙山村的妙霞竹笋专业合作社去年底与埭溪镇的几家竹木专业合作社组成了联合社。联合社理事长胡定忠告诉记者,在同一产业内,分布各地的竹制品专业合作社在经营方面难免会出现重复建设、各自为阵、孤军奋战等产地型发展的弊端,合作社的“再抱团”其实就是一次应对国际市场竞争的资源整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