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宁的眼镜鸡
你或许听说过听音乐的奶牛,但你一定没有见过既听音乐,又戴眼镜,还会走时装步的野鸡。如今,安宁市双赢养鸡专业合作社将这种下绿壳鸡蛋的野鸡引进饲养并取得成功。据说这种鸡蛋富含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安宁市142户农民成了“眼镜鸡”的专业养殖户,在合作社当家人刘增的带领下,他们还把生意做到了互联网上。
目前,合作社注册的“松香沟”牌绿壳野鸡蛋已通过了国家检验检疫部门的检验,绿壳鸡蛋不含任何对人体有害的物质。2008年,合作社绿壳鸡蛋首次参加农博会就一举夺得金奖。
刘增的养鸡人生
在安宁市双赢养鸡合作社,36岁的刘增向记者讲述了他养鸡的传奇人生。“90年代中期我就开始养鸡了,从白羽肉鸡到武定土鸡,只要是人们耳熟能详的鸡,我几乎全都养过。”通过养鸡,刘增积累了一定的财富。然而,这个令刘增引以为豪的事业也给他带来了致命的创伤,非典和两次禽流感几乎使刘增倾家荡产,刘增说,当时背着沉重的债务,连生活都成了大问题。
养鸡给他带来的打击还不仅仅如此,因为长期食用含有添加剂的鸡肉和鸡蛋。1999年,刘增年仅3岁的女儿就被诊断为性发育较快。为了给女儿治病,数年来刘增带着女儿辗转于昆明的各大医院,光是治疗费和药费就花去了几万元。“前几年,养鸡户都要在饲料中搀入一些添加剂,只有这样才能在最短的养殖周期内获得最大的利润。”刘增向记者介绍说,自从女儿深受其害后,他就一直在寻找一种既能保证养殖利润,又健康并对人体无害的新品种。
2006年,一次到河南郑州参加家禽交易会,会上,刘增见到了一种野鸡,鸡蛋是绿色的,而且鸡蛋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且胆固醇含量较低。于是,2007年9月,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刘增进了4000只鸡苗。通过一段时间的养殖后,刘增发现这个品种的鸡市场上确实很少见,而且肉质和蛋质很优良。在刘增的带领下,30多户养殖户开始试养,每户多则2000只,少则1000只。在很短的时间内,养殖户就获得了可观的利润。
戴眼镜的“时髦”野鸡
在安宁市甸中村委会杨梅箐梁师傅的养殖场里,记者见到了这种野鸡。梁师傅将20亩的山地用丝网围成了几个养殖区。记者经过消毒池后进入了养殖区,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排排的“窑洞”似的鸡舍。梁师傅说:“因为是野鸡,它们都喜欢呆在土洞里。”
令记者奇怪的是,在食槽附近有一台收录机正在播放着舒缓的音乐。梁师傅解释说,因为是野鸡,所以这种鸡的产蛋量不是很大,每个产蛋周期的数量只是120枚左右。让野鸡听音乐主要是舒缓它们的情绪,以达到增加产蛋量的目的。记者看到,野鸡在进食时还不断地抬头看看远处的收录机,表情安详而宁静。
在另一个鸡舍,记者发现有些鸡的头部有些奇怪,走近一看才发现这些鸡都戴着红色的眼镜。刘增的解释让记者感到天下之大,真是无奇不有。刘增说:“这种鸡野性很大,相互之间会啄对方的红屁股,为了让鸡不受到伤害,我们就设计了这种红色的专用鸡眼镜,鸡苗孵化出来后就给它们戴上,这样一来,鸡就只能看到不远的地方,‘打架斗殴’事件也就大大减少了。”野鸡戴眼镜的样子确实很滑稽,记者发现它们走路时都一摇一摆的,有点像是喝醉了酒,但更像是在T形台上走S步的“时装模特”。
普通鸡蛋变稀有鸡蛋
“我们的鸡蛋是论个卖的,最便宜的2元一个,最贵的6元一个。”刘增说,因为鸡蛋中含有锌、硒、碘等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这种鸡蛋销路很好。当记者问刘增为什么他的鸡蛋会含有锌、硒、碘等微量元素时,刘增说,秘密就在于美国的敖志刚博士在2008年传给了他“黄金蛋”的配方。这种饲料添加技术和以往的添加方法不同,以往的添加都是养殖户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而在饲料中加入一些对人体有害的东西。而他的却不是,他在饲料中添加的是对人体有益的有机锌和有机硒,通过禽类的生理机能将这些微量元素转移到蛋中。因为与众不同,所以鸡蛋的价格也就”身价倍增“了。
一个产品,只有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才可能有出路,刘增的野鸡蛋也经历了这么一个艰难的过程。“才开始时,我在安宁卖鸡蛋,人们一见壳是绿色的就说是染上去的颜色。无论怎么解释,消费者都不敢卖。”刘增说,为了使消费者相信鸡蛋并非染色蛋,而且物有所值。他2008年在安宁农贸市场租了铺面,支起大锅开始煮鸡蛋。此举终于见效,消费者终于开始相信鸡蛋不是染色蛋,而且确实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目前,刘增的“松香沟”牌绿壳野鸡蛋在安宁已经家喻户晓。
生意做到互联网上
为了使生意做大,尽管没有多少文化,2008年8月,刘增又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在阿里巴巴网上开通了网页。紧接着,一个广州的客户在网上看到合作社的野鸡蛋信息后,就打电话订购了一些样品。再后来,刘增的野鸡蛋名声越来越大,要求订货的客户遍布全国各地。2008年,合作社实现了70万个蛋的交易量,实现产值1100多万元,带动农户增收114万元,户均增收9500元。安宁市双赢养鸡专业合作社也被列为安宁市的农业龙头企业,并获得了安宁市的重点扶持。
谈到未来,刘增说,2009年合作社将大力发展合作社+农户的养鸡模式,计划带动农户200户,吸纳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将绿壳野鸡蛋打造成像“李烧鸭”一样的知名品牌。 (记者 海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