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社2月23日讯 戴时和的家,在仙居县福应街道周宅村。平日里,他最大的事就是照顾桑园,呵护好家里那数十万条蚕宝宝。天一冷,刮起风,他总会心疼地马上将家里的窗户关紧,生怕蚕受冻了。在他眼里,养蚕不仅仅是一件农活,蚕宝宝就像他的孩子。看着蚕慢慢地长大,然后吐丝结茧,是他最开心的事情。
但是,今年,戴老汉却狠心地拿起锄头要将家里那几亩桑树给铲掉。就在两天前,他的老伴周彩林告诉记者,“这回,老戴真的是铁了心了”。
养活了蚕宝宝,我们家的孩子就没有吃的了
戴时和一家生活着的周宅村,是台州市种桑养蚕的一个大村,村里约有80%以上的村民从事种桑养蚕。据村里的老人讲,他们小的时候家里就已经开始养蚕了。很多村民对于蚕宝宝有着割舍不下的情感。
“由于近年来持续供求失衡,丝绸行情低迷,现在遇上的这场金融危机又使丝绸行业雪上加霜,导致蚕茧收购价格急剧下滑,农民种桑养蚕积极性明显下降,有些人都挖掉桑树不再种了。”周宅村村委会委员周泽林为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去年9月以来受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影响,茧、丝价格急剧下跌,秋茧收购价大幅下降。蚕茧收购价从原本约26元/公斤,一下子跌到14-16元/公斤,甚至更低,有的都跌到6-8元/公斤。加上买蚕种和农资的费用,蚕农一天连10元的收入都没有,再加上气候、农药中毒和病虫害等使秋蚕生产风险不断增大,蚕农如果不干点其它活儿,就连吃饭也成问题。
“现在大伙都难以想象当年的好光景了。”戴时和唉声叹气。他说,1997年前后,他养一季的蚕能有上万元的收入,但是去年下半年以来,他们家卖出蚕茧的总金额还不到千元。家里还有好些蚕茧连卖都卖不出去。
“这么下去,种桑树养活了蚕宝宝,我们家的孩子就没有吃的了。”周彩林知道老伴挖掉桑树心有不忍,但她还是没拦着,因为如果不挖块菜地出来,不考虑种些蔬果,恐怕今年的生计问题难以着落。
桑林不能抛弃,至少得把根留下
“毁桑容易栽桑难啊!”指着那些被毁掉的桑树,周泽林很心疼。这个季节,若不修剪桑树枝条,不打理田间杂草,就算不挖掉桑树,它们也会很快枯死,前后只需几个月时间;但日后若是要重新种上桑树,然后长成成树,却需要两年的时间。
周泽林说,如果在桑园周围种上其它蔬果,还将面临一个问题:给蚕宝宝吃的桑叶通常容不得半点农药,而蔬菜却需要施肥喷洒农药,这样一来,日后桑园重整就很困难,而且紧挨菜地的那些桑叶恐怕也不能喂蚕了。
周泽林还想到一个更深远的问题,未来如果蚕丝业再度好转,农民怎么才能重新赶上商机。在他的记忆中,大概每三年茧丝市场都会出现一次价格波动,养蚕也会出现“大年”和“小年”。今年,村民普遍减少养蚕量,原本每户平均会养5张蚕种(一张约可孵化2.6-3.2万条幼蚕),今年大多只购买了两张蚕种,也有些人只买了一张,甚至还有人根本不买。对于这种现象,周泽林说,虽然蚕种少了,不需要那么多的桑叶来喂蚕了,但是“桑林不能抛弃,至少得把根留下”。
看着村里有些农户拿挖掉的桑树根当柴烧,周泽林有点心疼。
现在台州的桑园越来越少了
“蚕殷桑柘空”——这是唐后期有人描述台州的诗句,说明当时养蚕纺织是比较普遍的。但是,现在的台州,却很少有人种桑养蚕。台州市农业局经作站的工作人员陈亚平向记者介绍,1984、1985年的时候,台州各地都有蚕桑产业,但是目前只有仙居、天台和临海西部一些地方,拥有小部分的蚕桑产业。有数据显示,2000年年初,桑园还有1.3万多亩,但是到了今年年初,估计就只有6800多亩了,1995年时共可发放5、6万张蚕种,但是今年,估计只有9000张。
记者从各地收购蚕茧的土特产销售中心了解到,今年养蚕户减少了很多。仙居兴合土特产有限公司负责蚕茧产销工作的陈利星说,原来有上千户的蚕桑社员,但是现在只有约500户了;10年前,他们一年可收到蚕茧2.6万担(每担55公斤)左右,但是现在大概只能收到1500担。
“现在台州的桑园越来越少了。”不少收购蚕茧的供销社都有这样的感慨,有人甚至说,“台州的蚕桑业正在走向没落”。临海蚕种厂的相关负责人赵存荣说,效益不好,2007年他们厂改制,开始招商引资。
“面对乡镇企业的发展,养蚕的效益又不高,不少农民开始外出务工,还有不少农户宁愿挖掉桑树种其它经济作物。一直以来,台州的蚕桑业很难形成‘板块’,蚕桑业大多处在养蚕卖茧的终端环节,没有太多议价能力。相比杭嘉湖一带,我们没有较高的产业组织化程度。”陈亚平分析,蚕桑产业是对外依存度很高的产业,人民币升值、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成本上升以及目前出现的全球金融危机,都会让这个产业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