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国家发改委下发《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暂行)》,3月20日,我省物价、发改、畜牧等九个部门联合下发《四川省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实施细则(暂行)》,此举引起各方高度关注。
那么,这些举措对我省生猪养殖户有何现实意义?
期待
扩大内需解决资金
在记者随机调查的8个养猪户中,知道此《预案》的只有许凯和何建有。
许凯对《预案》中提到的增加猪肉储备和特殊时期的母猪补贴都关注,但他认为只有扩大了内需,《预案》才算真正发挥了作用。“最好就是有个限制措施,减少外猪入川数量,缓解川猪目前的压力。”他对《预案》的另一个期待便是能获得一些实质性的补贴,“比如增设一些修建圈舍的项目资金之类。”
养猪合作社的社长何建有只对《预案》提了一个建议:解决养殖户贷款难的问题。“合作社一般都是年出栏500头以上的大户,1头猪亏200元,500头就亏10万元,就算减产一半,也是5万元亏损,现在农村的小额信贷只能贷5千到1万元,解决不了问题。”
解读
保证信心是关键
对于养猪户对《预案》的态度,省畜牧局生产科教处处长富刚指出,《预案》中提到的增加地方冻猪肉储备和在一定时期发放临时饲养补贴等,都是对农民有利的举措。政策的出台主要是保证养猪户的信心。
富刚以《预案》中的“三级响应”为例:当猪粮比价连续四周处于6∶1~5.5∶1(蓝色区域)时,由省级有关部门下达增加地方冻猪肉储备的通知,由各市(州)按市级城市城镇人口每人每天消费2两,不低于7天的消费量增加冻猪肉储备。
“政府宏观调控产业发展危机,增加猪肉储备后,市场上流通的猪肉变少,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猪肉价格下跌。”富刚同时强调,市场有其自身的规律,政府干预能力有限,“要重回平衡点,还需要市场自身的调整。”
至于《预案》中提到的“对国家确定的生猪调出大县的养殖户(场),按照每头能繁母猪100元的标准,一次性增加发放临时饲养补贴”的措施,富刚认为短期内不会动用此条预案,因为该举措的前提是:增加政府储备后,猪粮比价仍然低于5:1,并且出现养殖户过度宰杀母猪的情况,月度母猪存栏量同比下降超过5%。富刚补充说,养猪户目前的任务是把握实际调整猪群结构,淘汰有病、老弱及繁殖力不强的母猪,更换新品种,待市场行情好转之后就能快速出手,抓住赚钱时机。
出路
产业化才是硬道理
《预案》第六条“配套措施”中提到要加强产销衔接。一是生猪主产区和主销区政府之间建立产销合作机制。二是政府鼓励养殖户(场)和肉制品加工企业之间建立产销合作机制。养殖户(场)和屠宰加工企业,屠宰加工企业和大型批发市场、超市之间应当建立长期、稳定的购销合同。鼓励发展生猪订单生产,各地应当对采取订单方式采购的加工企业实行必要的扶持政策。
成都市新都区畜牧局生产科教科副科长陈璐认为,实现产业化,正是“解决生猪饲养业中的许多棘手问题的途径之一”。
她以“良种繁育-生猪基地-饲料兽药-疫病防治-生猪销售-肉品加工”这一产业链为例:良种繁育环节能保证生猪品质的纯正,改善生猪肉质的口感;饲料兽药、疫病防治环节通过对生猪统一饲养、同步防治能有效防止疫病的发生,并可大幅降低饲养成本;生猪深加工环节解决了生猪饲养业的一部分销路问题,特别是在生猪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时,生猪深加工企业的收购能力,对于稳定生猪价格、保护养殖户利益有着重要作用。“所以我们现在在向散养户积极推广‘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这是实现一体化经营模式的前提。”陈璐说道。
作为猪肉加工企业的代表,仁寿县金风食品公司负责人黄翠容认为,猪肉深加工制品可以有效避开猪价起伏的风险。“猪价一天一个价,但是猪肉制品却能维护固定价格,因为国家规定的冻肉存放时间是一年,在这段时间足以选择价格的波峰和低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