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声明:转载文章需经中国畜牧业协会秘书处和作者本人同意!
海东地区地处青海省东北部,是一个纯农业区,畜牧业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首选产业和有效途径。在畜牧业中生猪产业所占比重大、优势明显、潜力巨大,是绝大多数农民家庭(除信仰穆斯林群众)肉食品自给和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为了全面掌握海东地区养猪业发展状况,笔者深入村社广泛开展调查,在了解掌握养猪业现状、特点、优势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发展的对策措施,供参考。
1 养猪业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1.1 养猪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全区养猪业在政策引导、市场拉动和科技推动下,获得连续30年持续增长,养猪业在全区畜牧业中的地位日趋重要。 2007年末生猪饲养量139.78万头,其中存栏生猪62.89万头,人均生猪存量0.398头/人,高于全省(0.202头/人)、全国(0.378头/人)水平,占全省生猪存栏的59.9%; 能繁母猪存栏5.99万头,占全省能繁母猪存栏的57.99%; 繁活仔猪56.22万头,繁活率达1335%;出栏肉猪67.53万头,出栏率113%; 猪肉产量45755吨,占全省猪肉产量(8.88万吨)的51.53%、 全区肉类总产量(82049吨)的55.77%。 养猪业在全区畜牧业中所占比重之大,已成为畜牧业的重头戏,养猪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全区畜牧业的兴衰,关系到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1.2 养猪业的特点
全区养猪业快速发展,对促进农民增收、保障猪肉市场供应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经过多年发展,全区成为全省生猪主产区,基本形成了以互助、平安、乐都、民和等县养殖高原瘦肉型猪和良种仔猪繁育为主的生猪生产基地。尤其是自2007年下半年以来,生猪市场前景看好,各级各项政策措施落实,积极推动了养猪业的大发展,加快了生猪养殖由传统养殖向规模养殖迈进,养殖模式不断更新,一批专业村养殖、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大户(场)不断呈现。 今年6月份对年出栏10头以上生猪规模养猪户、养猪场、养殖小区进行登记,共有规模养殖户(场)2392户,年饲养生猪31.34万头,占全区生猪饲养量的22.42%。 户均饲养生猪130头;存栏猪7.95万头,其中母猪存栏1.06万头,年出栏生猪12.73万头,仔猪10.67万头。当前,全区畜牧业生产处于传统饲养方式与现代化养殖方式并存、传统养殖方式占支配地位的阶段,千家万户的零星分散养殖是生猪养殖的主体。总结几年来养猪业的发展,其特点有三:一是千家万户的养殖与规模养殖有机结合是保障猪肉市场稳定和供应的基础。二是农牧有机结合,发展生态养殖是以农养猪、以猪促农,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三是优良品种与科学饲养管理有机结合是保证生猪养殖健康安全生产、 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
2 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主要矛盾
2.1 发展的有利条件
2.1.1 气候条件 海东地区位于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镶嵌地带,属高原型气候,具有高寒、干旱、日照时间长、 太阳辐射强、 昼夜温差大等特点。冬季低气温对发展畜牧业有一定的限制,但目前保温畜棚的普及应用,这一状况基本克服。春、夏、秋三个季节气候适宜,夏季无高温天气,不需要防暑,为大力发展高原养猪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特别是我区的川水地区是养猪的最佳适宜区域,由于气候偏凉,延长了生猪的生长周期,对优化肉质、 提高猪肉品质具有很好的作用。
2.1.2 区位优势 海东地区处于农牧交接地带,位于甘肃省兰州市、西藏拉萨市、新疆乌鲁木齐市大三角区之中心,交通便利。109国道、青藏铁路贯穿其境,西距省会西宁市35公里,东距甘肃省省会兰州市200公里。畜禽产品销售市场广阔,可发展为以上地区的畜禽产品基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区位优势将越来越明显。同时高原旅游业的兴起,往来人员增多为畜产品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前景,为养猪业创造了较好的市场条件,全省猪肉自给需要15万吨以上。目前,全省年产猪肉8.88万吨,猪肉自给率为57.21%,倘有6万余吨的不足,年需要增加100万头生猪才能满足市场供应和生产自给,这为我区发展生猪创造了很好的市场条件。
2.1.3 饲料资源 从养殖效益看,生猪生长周期相对牛羊短、 繁殖率高,生猪养殖在短期内将剩余农副产品和饲草料转化为肉品供给人类发挥着重要作用。2007年全区粮食总产37. 68万吨,可提供畜牧业的粮食和农副产品约18.85万吨,精料自给47%,农田种草40万亩。全区有饲料加工企业19个,设备年生产能力约8万吨,其中万吨饲料企业3家,2007年实际生产配合饲料、精料补充料3.69万吨,其中猪料生产达2.19万吨,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全区个私饲料销售网络109个,遍布96个乡镇,主要销售的饲料有正大、希望、铁力骑士、江河源饲料等,为发展养猪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另外预混饲料的推广应用,对提高饲料报酬率,保障生猪营养发挥着重要作用。
2.1.4 猪种资源 区内有独特地方品种“八眉猪”,属华北型猪种,其祖先是华北野猪。据记载八眉猪的驯养历史已有六千多年,主要分布于我国黄土高原地区。青海省农业开发历史较晚,养猪历史约四千年左右。由于历代移民西迁,八眉猪被带入农区,经长期选育形成了这一适应高原生态特点的八眉猪地区型品种(又称互助猪)。它具有适应性、抗逆性和抗病性强、耐粗饲、繁殖力高的特点,窝均产仔11头以上,性状遗传稳定,对近交有抗力,同时该猪肉质好,风味独特,肌内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8%以上,远远高于长白、杜洛克猪(为2%左右)等品种猪,与外来良种杂交优势明显。目前互助县有两个八眉猪保种场,两场长期致力于新品系的培育和优良猪种的引进。八眉猪保种群达300多头,年向社会提供优良母猪和杂一代二元母猪5000余头。经多年选育培育出了高原瘦肉型猪品系(母系,定名新互助猪),窝均产仔12头以上,所产三元杂交商品猪其育肥性能、屠宰率、瘦肉率均高于其他杂种猪。经测定,屠宰率达73.44%、瘦肉率57.21%、日增重597克、料肉比3:1,“新互助猪”的繁育性能良好,可与其他优良猪种相媲美。全区长期坚持以“八眉猪”这一特有高原型猪为母本,商品猪实行“三元”杂种化生产,猪种瘦肉率不断提高,所产猪肉肉多、脂少、皮薄、肉嫩,用其加工的猪肉系列产品风味独特,深受广大消费者厚爱。另外,近年来全区推广杜长大“洋三元”优质肉猪取得了新的进展。
2.1.5 政策导向 2007年元月份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7月国务院针对我国生猪生产出现下滑、猪肉供应偏紧、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的现状,及时下发了《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建立了能繁母猪补贴制度、能繁母猪保险,对生猪调出大县(农场)的奖励政策,扶持生猪标准化规模饲养、完善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完善猪肉储备体系等政策措施。全区4.31万头母猪共获得215.5万元补贴(50元/头),能繁母猪全部保险,强制免疫全部实行免费防疫,扶持建设18个标准化养猪场,总投资427.59万元,其中国家扶持资金235万元。互助县、乐都县被确定为国家生猪调出奖励大县,二县共获奖励资金349万元。2008年扶持建设9个标准化养猪场,1个种猪扩繁场建设项目,总投资351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25万元,能繁母猪补贴将提升到100元/头。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实和实施,为养猪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历史机遇。
2.2 养猪业面临的主要矛盾
生猪产业稳步发展,开始由传统养猪业向现代养猪业转变,为建设现代农业做 出了积极贡献,但在发展中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制约着生猪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2.1 发展规模养殖与传统养殖之间的矛盾 农村土地为集体土地,土地承包制的落实,土地经营呈分散经营,致使农业生产处于千家万户的分散生产经营,决定了农村畜牧业的生产方式,传统饲养方式与现代化养殖方式并存。 千家万户的零星分散养殖在保障农户重大节目期间猪肉自给、转化剩余农副产品和转化不能被人直接利用的农产品、饲草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由于分散养殖占主体,生猪生产面临生产方式落后,组织化程度低、饲养规模普遍较小、标准化养殖的比例较低、市场竞争力和供给能力不强、支持保障体系不健全、行业预警及供需信息不及时、市场波动频繁、抵御风险能力弱、政府扶持规模养殖政策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其次,发展规模养殖资金短缺,养殖场不能抵押,贷款难;土地紧缺,用地难;规模养殖集中区粪污严重,处理难等矛盾比较突出。如在平安县王建忠养猪场调研时发现,该场年出栏生猪达300多头,具有一定生产规模,但场内设备简陋、 粪水四处、 臭气熏天,卫生环境极差,对周围环境造成了极大污染,其中主要原因是由于该场区为租用土地,土地经营权和使用权不明,导致场主不敢大量投资,贷款不能抵押,只能维持现状。
2.2.2 生猪市场价格波动大与养殖户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的矛盾 与其他产业相比养猪业属“三高一低”产业,即高科技、高投入、高风险、低回报,生猪养殖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从长期生产来看,生猪产业缺乏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养殖户经不起市场低潮冲击;传统的生猪养殖缺乏组织动作,组织化程序低,无法将分散的养殖组织起来形成养殖合力,难以预测和适应市场的变化,无法承受市场价格波动所带来的风险,面对扑朔迷离的市场,只能被动应付,偶尔赚到的微薄利润,也会因为以后不能预测行情发生变化而亏损,丧失其养猪的积极性。
2.2.3 疫病形势严峻与防控难度大的矛盾 传统分散饲养中公共卫生防疫建设存在部分空档,加上动物防疫可追溯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动物疫病严重威胁着养猪业的发展。一些常规疫病在一些规模饲养户和防疫空白村时有发生,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然而猪喘气病、猪伪狂犬病、蓝耳病在一些规模养殖户和新进猪群中发生,这些疾病多数引起猪只流产、死胎、仔猪大批死亡,对养猪业的危害性较大。同时多数养猪户对猪的防疫保健意识不强,重饲养轻防疫、重治疗轻保健,没有按要求和需要建立免疫程序,对新的病种没有足够重视,不采取免疫措施,一旦发病损失较大,影响着养殖户增养补栏的积极性。
2.2.4 养猪成本与养猪效益非正比增加的矛盾 从今年养猪效益看,虽然养猪效益较往年有所提高,每头生猪出栏纯收入(除劳动力)达300~400元,在纯收入提高的背后却是养猪成本迅速上涨:一是仔猪、饲料成本的增加。仔猪价格不断攀升,猪饲料价格不断上涨;每出栏一头生猪,饲料成本增加40~50元,仔猪成本增加200~250元。二是劳动力、水电费用增加。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较大,外出打工者增多,在家养猪不如外出打工挣钱多,从事生猪养殖既脏又累,还要承担疫病和市场风险,导致散养的农户减少,在川水地区表现突出。加之水电、运输、劳动力等饲养成本居高不下,使得生猪养殖效益的增长空间受到压缩,在“养猪一头不如打工一周”的效益比较下,不少青壮年农民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在家从事养殖业。
2.2.5 养殖人员技术水平与发展畜牧业现代化之间的矛盾 养殖快速发展与先进科技是分不开的,科技的应用在于人,在于具体实施养殖的管理者与饲养员。据对全区129户规模养殖村、场和户调查,共有劳动力14064人,其中60岁以上730人占5.19%,女性6586人占46.82%。文化程度:小学以下(含小学)9805人,占69.71%;初高中3882人,占27.6%;中专以上377人,占5.19%,中专以上技术人员主要分布在正规规模养殖场内。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区规模养殖场管理人才和饲养员文化层次和素质参差不齐,大部分饲养人员对动物养殖科学养殖知识一知半解 ,系统性不强,对动物的饲养管理、防疫治病全听业主和管理人员的指导,饲养管理水平普遍低下,科技应用水平低,无法适应畜牧业现代化建设。
2.2.6 生猪良种体系建设与现代化要求的矛盾 由于地理位置等原因,全区母猪饲养量总体较少,母猪饲养水平赚钱少,农户自繁自养能力不强。从外省调入的仔猪抗病能力较弱、疫病风险较高、损失较大、导致仔猪购买成本增加。多年来,我区在生猪品种改良工作上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资金投入少,品种改良规模小、范围窄,加之生猪生产以农村散养为主,没有形成完善的良种繁 育体系和科学的饲养管理体系,良种良养普及率低。
2.2.7 投入不足与畜牧业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 养猪业既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又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圈舍、良种、饲料、防疫等都需要一定的投资。据预算,一个千头猪场仅固定资产投入就需要50~60万元,同时商品猪从出生到出栏上市约5~6个月需1200~1300元,资金周转周期长,需要流动资金大。由于规模养殖土地大部分为租来的闲置土地,养殖场不能作为抵押向银行贷款,导致很多规模养殖户多年来处在低水平运行状态。养猪除了省级有一定项目投资外,地县对养猪业建设项目的配套投入较少,信贷投入、民间资本以及外资投入也不足。另外加工龙头和市场建设滞后,除围绕县城鲜肉供应的定点屠宰厂外,猪肉加工无龙头、 生猪无品牌 、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滞后,制约着养猪业产业化进程。做大做强生猪业,要社会资金及金融资金进入,需要各级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良种推广、动物防疫、养殖户贷款政策性贴息等方面加大投资。
3 加快生猪产业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3.1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
通过对养猪业的调研,认识到海东地区养猪业资源较丰富、 市场容量较大、技术相对较成熟,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在用科学发展观重新审视养猪业的现状、外部条件和发展前景,我们不得不重新认识养猪业:认为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应确立发展生猪生产、做大做强生猪产业的科学定位;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工业的理念和产业化的思路来谋划、推进生猪产业的发展; 以资源为依托、 以市场为导向、 以科技为支撑、 以产业提质增效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突出良种繁育、疫病防治、标准化养猪示范基地建设为重点;实施养猪业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经营,推进养猪业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全区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围绕上述思路,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力争用3~5年时间,做大做强生猪产业。计划到2010年,全区建成万头猪场3个、千头猪场25个、500头以上猪场100个,百头猪场500个,生猪生产基地村30 个,年增加出栏生猪5万头以上,能繁母猪达到7万头。
3.2 切实加强对生猪生产的组织领导
把生猪生产纳入各级领导的重要议事日程,立足区情、统一思想、上下一致、齐抓共管,针对我区脑、川、浅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优势和生产潜力,对畜牧业内部结构进行比较客观的调整。按照“农牧结合、以农养猪、养猪促农”的要求,稳定千家万户养殖,重点发展适度规模养殖。采取个人、集体、国家一起上的办法大力发展养猪业,选择气候比较好、养猪水平比较高的地区,发展养猪小区、家庭规模养殖场等适度规模养殖,开展仔猪繁育和商品猪生产基地建设,经过3~5年的发展规模养猪户达1万多户,年存栏生猪20万头。本着农牧结合、节约土地的原则,将规模生态养殖场、养殖小区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畜牧合作经济组织按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立的养猪场(小区),其用地按农业用地管理。加强与发展生猪直接相关的饲料生产、加工、供应、资金投入、良种猪引进、改良推广、仔猪繁育、技术配套等产前、产中、产后各项服务,使其逐步得到改进和完善。
3.3 完善良种繁育体系
将猪的品种改良作为提高养猪生产能力的一个突破口,从行政到业务给予高度重视,按照《畜牧法》及畜种区域规划,加大对引进和出售种猪的管理,实行良种鉴定、登记制度,坚决取缔劣杂公猪,加快瘦肉型猪改良推广步伐,促使猪种品质优化。按照养猪生产“三化”繁育体系的要求,突出“八眉猪”的开发利用,重点扶持我区八眉猪原种育繁场和八眉猪保种场,加大对“八眉猪”的合理利用、新品系的培育和优良猪种引进;鼓励农户饲养二元生产母猪,大力推广猪的人工授精和三元杂交优质肉猪生产技术;建立稳定的区域性母猪饲养基地,提高高繁优良母猪比例,增加仔猪来源;建立和扩大互助、平安、乐都高原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在农村饲养户中推广“大约八”、“杜约八”等三元杂交,在养殖专业户和规模养殖大户推广DLY“洋三元杂”或PIC配套系,到2012年规范的杂交推广面达到50%以上。
3.4 转变养殖方式,大力推广标准化养殖
饲养方式落后是养猪产业发展缓慢、效益不高的一个关键性制约因素,加快发展养猪业,必须大力转变传统的养殖方式,将现代化养殖作为今后生猪养殖的关键措施来抓,将综合配套技术应用于养猪,突出良种应用、配合饲料、疫病防治、科学饲养流程、暖棚养猪与生态养殖、沼气池建设利用等技术的应用。示范村建设、养殖小区建设、规模养殖大户等养殖模式代表着先进养殖方式的趋势,便于统一优良品种和科学饲养防病技术的应用,通过示范辐射,引导广大养殖户开展科学养殖。在今后工作中因势利导,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扶持,加快示范村、养殖小区建设和扶持大户规模养殖,加快推进标准化养殖,力争在全区每年扶持规模养殖场10家、生猪养殖小区6个、科学养猪示范村6个。在一些条件成熟,生产有一定规模和实行标准化养猪的地区,开展无公害、有机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全面推进标准化养殖。
3.5 加强养猪技术培训,提高科技含量
畜牧业现代化需要养殖户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国际化商品市场需要无公害的畜禽产品,只有掌握了系统理论知识的人才能切实做好动物防疫工作,才能生产出无公害的畜禽产品,提高养殖人员动物养殖科技水平显得很有必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结合生产实际,以人为本,下大力气开展不同层次的科学养猪技术培训。全面认真实施千家万户科技入户工程,做好千家万户畜牧科技普及型培训工作。针对规模养猪户(场),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和技术难点,建立健全长效培训机制,实行注册登记长期跟踪培训,深化培训内容,从普及型培训转向专业型培训。同时鼓励饲料兽药厂家和经销商结合产品推广开展科学养猪技术培训。要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努力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理论与实践操作的能力。要加大对新技术推广应用力度,密切关注国内外畜牧兽医科学技术发展动态,及时推广人工授精、生态养殖、标准化养殖等技术,全面提高养猪业的科技含量。
3.6 加强防疫保健,确保养猪业健康发展
针对现阶段猪病十分复杂的现状,切实加强生猪防疫保健:一是积极争取资金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动物防疫队伍建设和防疫冷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免疫、检疫和疫病监测,突出猪瘟、蓝耳病等重大疫病的防控,落实强制免疫,强化内防外堵,确保不发生大的疫情。二是积极引导和指导养猪大户强化猪的防疫保健意识,把防治疫病资金用在防疫保健上,并制定切合本场本户生产实际的免疫程序,做到计划免疫,对一些新的病种有所免疫防治。三是畜牧部门要根据养猪生产实际,强化疫病的监测工作,对近年来疫病监测中发现的新病种及时制定防控方案,开展早期预防免疫。四是将发展暖棚养猪与沼气池建设、资源循环利用、环境保护等工作结合起来,强化对粪水及其他污物的再利用,防止粪水污染环境。要认真实施好农村 “一池三改”沼气入户工程,在集约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一批利用养殖场粪污生产沼气和有机肥项目。
3.7 切实增加投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在发挥养殖户、加工企业市场主体作用的同时,政府必须在基础设施建设、良种推广、动物防疫、政策性贴息补助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一是对优质种源生产场应给予财政补助,农村认真落实母猪补贴和保险,对种公猪引进也应给予政策性补贴,以保障生猪生产的基础。二是建立生猪产业扶持和稳定发展基金,对因产业发展波动而受损的规模养殖给予政策性扶持补助,稳定肉猪市场供应。三是加大科技推广,重点解决生猪养殖中的技术问题。如优良杂交组合筛选、提高母猪生产力、重大疫病监测防治等给予支持,帮助养猪者提高生产能力,节约生产成本,节支增效。四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有关生猪产业扶持政策,搞好项目筛选、养殖小区的验收完善和省级龙头企业的上报工作,争取国家和省级资金扶持。争取地县财政资金支持,扶持生猪产业发展。
3.8 积极推进生猪产业化进程
一是畜牧部门积极为公司、协会、合作社、农民牵线搭桥,把公司、协会、合作社、农户联结起来形成发展合力,有效解决我区生猪生产中农户单打独斗、品种和产品不规格、饲养小规模与大市场难于衔接的问题。积极引导养殖户成立生猪产销合作社,将分散的农户形成合力,使养猪做到规模化、标准化。鼓励专业合作组织和大型猪场来投资建设生猪屠宰、加工企业和专业批发市场,发展订单生产,形成“公司+合作社+养殖户”和“龙头企业+养殖小区+养殖户”的经营模式,增强养殖户扩大规模养殖的信心。二是组织企业、经纪人开发西藏、新疆等地市场,把海东地区建成拉萨、格尔木、西宁等城市的优质生猪生产基地和产业化经营基地。三是加大
招商引资力度,营造宽松的投资环境,争取在良种、饲料、加工等方面引进资金、技术、厂商,解决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四是积极扶持协会及经济合作组织和畜产品经纪人及营销队伍,建立健全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畜牧业市场化进程。五是健全和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建立专业交易市场,开避绿色通道,鼓励和支持生猪专业定点收购及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壮大;建立和完善生猪产业信息化服务和电子商务信息网络平台,加强预警体系建设,科学预测市场和消费需求走势,正确引导生产和经营决策。
注:1.青海省海东地区畜牧局,
2.青海省互助八眉猪保种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