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北京市平谷区把发展生猪产业作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政策催化、服务助推、防疫保障,使养猪生产抵御了市场低潮的冲击,保持了稳步发展势头。 政策催化———夯实生猪产业发展基础 近几年,平谷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带动,推动养猪生产方式转变,促进生猪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和环境友好型发展。 自2005年以来,该区累计向国家农业部、发改委和市相关部门申请项目资金3994.7万元,在全区相继实施了规模猪场粪污治理、规模猪场标准化改扩建等重点工程,成功引进生物发酵床、小单元饲养、畜禽舍环境控制、粪污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等十余项先进工艺和技术,全区养猪场(户)基础设施水平、生产水平和抗击市场经营风险能力大幅提升。2009年,该区又出资1200万元,对全区10个乡镇60个规模的猪场实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进工程,进一步加快生猪产业向环境友好型转变,实现大农业循环发展。截至2009年,全区规模猪场数量由2006年的99个增加到2009年的212个,增长114.1%;先后建起了绿都种猪育种有限公司、西柏店生态循环养猪小区、靠山集养猪场等一批现代化养猪新工艺、新技术示范场;全区93家规模养猪场全部实现粪污零排放和清洁生产模式。 服务助推———确保生猪产业稳步发展 在当前生猪市场价格下跌、效益下滑的形势下,平谷以落实农业部稳定生猪生产五项措施为指导,多措并举,确保生猪产业稳步发展。 一是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建立生猪生产信息采集工作机制,定期向养猪场(户)通报生猪生产形势。二是引导养猪场(户)调整猪群结构,淘汰低产母猪,培育优质、高产后备母猪,培养养殖后劲。三是加强成本核算与经营指导,按照肉料比价结合市场价格,指导生猪销售。四是抓住有利时机,投资1600余万元,继续开展规模猪场粪污资源化利用推进工程、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改扩建等重点工程,进一步提升生猪养殖基础设施水平。五是强化技术推广与服务。通过生猪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创新团队、生猪田间学校和科技入户等方式,全面了解和掌握农民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进一步提升生猪养殖者的生产技能和水平。 扎实全方位的服务,给遭受市场冲击的养猪业注入了“强心剂”,使养猪生产保持了平稳发展态势。今年一季度,全区出栏生猪8.5万头,同比增长11.1%。 防疫保障———提供生猪产业发展安全屏障 近两年,面对国内外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动物疫情频发的严峻形势,平谷完善的动物防疫体系和监管机制,为生猪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安全的避风港湾。这个体系和机制的核心就是:明责任、强硬件、建队伍。 监管责任网络体系全覆盖。全区建立三条责任线,一是行政管理责任线,区政府每年都与乡镇政府及指挥部成员单位签订动物防疫工作责任书;二是防疫系统内部责任线,动监局与所属单位、所属单位与内部职工均签订防疫责任书;三是法律法规授权责任线,区动物卫生监督所与养殖场、屠宰场等监管对象签订责任书。动物疫病防控和动物产品安全监管责任横到边、纵到底,形成了责任人人担,人人担责任的责任网络体系。 防疫基础设施全市一流。2009年,平谷率先在全市完成动物防疫体系基础设施建设。自2005年以来,累计投资2111万元,先后对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动物卫生监督所和17个乡镇畜牧兽医站进行新建和改扩建,总面积达到1.2万平方米,并建成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成为全市动物防疫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最高、建设最完整的区县,疫病诊断和检测水平居区县级一流。 建立健全三级防疫队伍。在完善区、镇(乡)防疫队伍的基础上,建立了村级协防队伍,形成了区、镇、村三级动物防疫队伍体系,进一步提升了全区重大动物疫病预防和控制能力。此外,不断创新动物防疫督查机制,建立了局对疫控中心和监督所督查、疫控中心和监督所对乡镇派出机构督查、乡镇派出机构自查的三级督查模式,确保做实免疫每一针、采实监测每份血、看实每个流通环节、查实各工作安排,强化各项防疫措施落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