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一头系着养殖户的钱袋子,一头系着老百姓的菜篮子,它的价格起伏牵动着社会敏感的神经,每次上涨或下跌都会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达州如此,四川如此,全国亦如此。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生猪价格在近年出现大幅波动?怎么改变这种状况?为此,达州市统计局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研究。
价格波动原因:
2007年下半年,因供给不足导致生猪价格暴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空前关注和各级党政的高度重视,随后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生猪养殖业发展,大量社会资本投入养猪业,农村散养户也大量补栏,2008年下半年生猪过高的价格得以平抑。2009年春节前后生猪价格出现一定程度的上涨,但涨幅在消费者能承受的范围内,此时生猪价格在消费者和生产者都能承受的水平上,生产者愿意养猪,消费者吃得起肉。但这种状况持续时间不长,2009年4月发生的“甲流感”使猪价迅速下跌,肥猪价格由春节的6元/斤降到最低时的3.5元/斤,猪肉价格也由10-11元/斤降到7-8元/斤,个别地方猪肉价格甚至低至6元/斤。2009年四季度,随着消费旺季的到来,生猪价格出现一定程度的回升。人们把2009年二季度的这一波生猪价格的下跌原因归结为“甲流感”的影响,广大养殖户也希望这仅是一次偶然,今后不再出现这样的大幅下跌。然而2010年刚过去,又一轮猪价下跌开始,二季度猪价跌至4-4.5元/斤,养殖户严重亏损。在2009年二季度的猪价下跌过程中粮食价格稳中见涨,猪价最低时玉米均价为0.7元/斤,猪粮价比为5:1。目前玉米收购价已涨到1.1-1.2元/斤,猪粮价比已跌破4:1,远低于6:1的盈亏平衡点,养殖户全面亏损。对比两次下跌,虽然目前的猪价高于去年同期,但衡量养殖效益的猪粮价比却低于去年,也就是说2010年二季度养殖户的亏损程度远大于2009年同期。猪价出现季节性剧烈波动,呈现出冬涨夏跌,峰谷差大的态势,其原因何在?
供给的变化。在全流通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供求关系是影响商品价格的重要因素。2007年出现猪价暴涨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生猪养殖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极大地提高了养殖户生产积极性,全市新建了大批规模养殖场,购进了大批优质良种母猪、仔猪,生猪存栏量快速增长。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末全市生猪存栏461.4万头,到目前已发展到近500万头,能繁母猪由2007年末的37.5万头增加到目前的近40万头,生猪年出栏量由2007年的592万头发展到2009年的624万头,生猪生产快速发展,生猪市场供应增加,价格自然下跌。
需求的季节性。我市生猪需求主要以鲜肉消费为主且消费带有明显的季节性:一方面表现在夏季与冬季的差别,夏季气候炎热,人们饮食以清淡的蔬菜为主,食用肉类较少,需求减少,价格下跌;冬季食用肉类较多,需求增加,价格上涨。另一方面表现在年节消费与平时消费的差别,达州的猪肉消费高峰在每年的10月到次年的2月,这一期间主要是为春节制作腌腊制品,猪肉需求量大;其次是端午、中秋、国庆等节日需求量较大,而每到这时猪肉价格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尤其是春节前涨幅较大。
生猪生产的周期性。生猪生产周期长,适应市场价格变动灵活性差。从购进后备母猪到繁殖仔猪再到育肥出栏约要2年时间,从购进仔猪到育肥出栏也要4-6个月时间。生猪生产者不能因价格涨跌而迅速采取扩张或紧缩的措施来控制产量,这样就可能出现猪价时无猪可卖,猪价跌时不得不卖,养得多亏得多的状况。
生猪生长的特殊性。生猪育肥至100-150公斤时必须出栏,如不及时出栏会出现耗料多而长肉少的状况,养殖效益下降。所以养殖户在猪价低迷时会压栏观望,但如超过一两个月价格没有回升,他们仍会忍痛出栏,卖是亏,不卖更亏就是这个道理。同时夏天气温较高,育肥猪极易发病,养殖户压栏会面临很大的疫病风险。
生猪产品的鲜活性。目前猪肉主要以鲜品销往城乡市场,没有其它产品形态。猪肉与其它农产品相比,储藏条件要求较高,储藏成本高,生猪生产者一般没有储藏设施,不能在价格下跌时储存猪肉,调节供求,而国家的冻肉收储量相对于市场供应量太小,调控价格力度有限,效果不明显。
四条措施建议:
提高管理水平,合理安排猪群结构。养殖户(特别是规模养殖场)要不断提高管理水平,科学饲养和管理,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要具备一定的市场分析能力,能预见未来一定时期的价格走势,从而做出合理的生产安排,保持合理猪群结构,尽量避开价格低谷时大量出栏。
发展优质、特色生猪养殖。目前我市生猪质量还不高,不具备市场竞争力。建议全面推进生猪品种改良,大力发展优质瘦肉型杂交猪。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发展特色小品种生猪养殖,提高养殖效益。
提高养殖者组织化程度,增强抗市场风险能力。一直以来生猪收购、屠宰环节存在划区垄断经营、压级压价现象,损害养殖者利益,出现了养猪人不如卖猪人赚钱的现象。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畅通市场信息,让养殖户在销售环节上掌握主动权,提高抗市场风险的能力。
大力发展猪肉加工业,延长生猪产业链条。我市生猪目前主要以鲜肉销往市场,仅有的几家屠宰加工企业只加工白条肉。没有猪肉深加工企业做保障,猪肉消费量增长空间非常有限。建议加快建设生猪深加工企业,鼓励大型养殖场延长生产链条,逐步发展成“饲料加工—生猪养殖—猪肉制品加工”的一条龙企业,这样既能保障养殖企业的生猪销路,也能使企业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