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产业是我国畜牧业的主导产业。我国养猪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家猪驯化的中心地区之一。根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我国共有地方猪种88个,是世界上猪种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为切实做好地方猪遗传资源保护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和《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全国畜牧总站开展了地方猪品种登记试点工作,并制定了《地方猪品种登记试点工作方案》和《地方猪品种登记实施细则(试行)》。
开展地方品种登记是《全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十二五”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近期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一项重点工作。据猪e网了解,开展地方猪品种登记工作意义重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地方猪品种保护的有效手段。据第二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部分畜禽地方品种已灭绝,近半数畜禽地方品种群体数量下降,与2004年的调查相比,下降趋势又有增加。应尽快开展地方猪品种登记工作,实施动态监测,建立预警机制,让政府决策部门及时掌握地方猪种动态变化信息,可使优秀的地方猪种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促进地方猪种资源开发利用的有力途径。做好地方猪品种登记工作,持续开展生产性能测定和选育提高,实现科学保种,科学开发利用,无论是向社会提供优良种猪还是优质肉产品,都可以获得较高经济效益。认真做好登记工作,还有助于挖掘、评估、鉴定优秀猪种遗传资源,揭示地方猪种独特的种质特性,发掘其开发利用的新途径。
三是开展地方猪品种选育和育种的工作基础。欧美等发达国家均开展优良种猪登记,比我国早半个多世纪。我国猪种资源丰富,占据世界主要猪品种资源数量的一半多。然而,我国生猪繁育体系的核心种猪资源却大部分依赖进口,生猪产业长期处于“引种—维持—退化—再引种”的不良局面。造成这一不良循环的根源就在于我国缺乏创新的育种理念和长期坚持的育种基础与品种保护工作。必须踏实做好基础工作,打造自主育种体系,才能逐步扭转核心种猪资源完全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
为切实做好地方猪品种登记试点工作。一要精心组织,措施有力。开展地方猪品种登记工作是一项开拓性工作,覆盖面广、工作量大,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参考、借鉴。因此,选择在江苏、浙江和上海等3省市的11家国家级猪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先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再向全国推广。试点省市应高度重视,按照有关要求,精心组织实施,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为全国地方猪品种登记工作带好头,开好局。二要认真负责,工作到位。参加试点的各保种场、保护区应建立健全场(区)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内部管理,指定专人负责登记和管理工作,及时反馈信息,全面完成各项既定工作任务。三要齐抓共管,发挥作用。国家和地方畜牧部门发扬严谨务实、开拓进取的优良作风,齐心协力,扎实工作,确保登记工作到位,真正发挥出登记工作的作用。技术支撑单位的有关专家应悉心指导,确保登记数据的真实性、科学性、完整性和及时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