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数百万亩葱茏桑园,每年超过30万吨蚕茧,中国西南省份广西如此优厚的资源着实令人艳羡,但眼下当地却充满忧虑:多年来当地试图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但这条新的“丝绸之路”至今仍刚刚起步。
在从本世纪初开始的中国“东桑西移”过程中,广西桑蚕异军突起,一举取代江浙成为中国最大桑蚕生产基地。广西农业部门统计显示,2012年广西桑园面积262.7万亩,蚕茧产量为31.57万吨,生丝产量2.88万吨,均居全国首位。
可观的收入刺激了大批外出务工的农民返乡种桑养蚕,政府为蚕农提供优质种苗和培训,以提高蚕茧品质。已种桑养蚕20多年的广西宾阳县农民叶其彩说:“虽然养蚕相比外出打工更辛苦,但是在家门口赚钱快,20天就可以出一批蚕茧,我和老伴一个月就能有1万元收入。”
农民获益令人欣喜,更多人近年来则一直在谋划如何将这一资源优势放大为产业优势。“我们一直在生产初级产品,这与我们的资源优势不相匹配。”广西蚕业生产指导总站站长祁广军举例说:“2公斤干茧可以卖80元左右,但制作成2公斤的蚕丝被就可以卖到1500元以上,这还只是简单初级加工,若能加工成精品丝绸产品,产业综合效益将更加可观。”
在精深加工方面不具备发言权,这成为广西“茧丝绸行业之痛”。广西茧丝绸行业协会理事长兰树思介绍,目前广西共有88家茧丝绸加工企业,却只有8家企业能够生产丝绸,针织、染整、服装加工、丝绸贸易企业更是凤毛麟角。
2011年,广西一家企业生产丝绸产品作为英国威廉王子新婚贺礼之中国民间国礼送至英国皇室,一时引起轰动,这家企业还针对国内高端人群研发出500多种丝绸品种,但这类现象仍然太少。
据广西茧丝绸行业协会统计,广西现有8家织绸企业年加工真丝绸超3000万米,产品开始出口日本、意大利、印度、泰国、印尼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直接或间接出口桑蚕丝2000多吨,不过在丝绸产品出口几近空白。
“我们产的生丝长期出口一些欧洲国家,但是我们到现在还没有办法利用这些生丝生产出高品质的终端产品,因为我们的制作工艺和设计还有欠缺,终端产品难以抢占国际市场。”广西桂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赖以军为此焦虑不已。
广西丝绸的品牌和深加工仍然薄弱,由于印染厂极少,广西生产的绸缎还要运到山东、浙江等地印染。在未来几年政府的科技发展规划中,广西将力图解决桑蚕茧丝绸产业关键技术问题,并提出开发茧丝绸加工新技术、新设备30项,开发家纺、丝绸新产品35个,利用桑蚕茧丝大宗副产品资源开发新产品20个,以提升品质、塑造品牌。
目前广西柳州、南宁等地已先后建立丝绸工业园,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等地多家茧丝绸企业均已在广西独资或合作建厂,基本形成缫丝、织绸企业集聚发展的格局,广西自己的“丝绸之路”正在开启。
“中国江浙一带有着上千年种桑养蚕传统,无论是工业还是文化底蕴都很深厚。”兰树思说:“广西虽然种桑养蚕已具备相当规模,但精深加工一蹴而就不太可能,从低端到高端我们正在努力挖掘潜力,对未来我们很有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