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2月18日消息,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从2013年年初开始,我国多地陆续通报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禽流感这个称呼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同时也让大家对禽类产生一定的误解,一些人甚至不敢再吃鸡肉。
我国自去年发生“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以来,家禽养殖业遭受巨大打击。根据农业部近期发布的数据,2013年,我国家禽养殖业损失达到600亿元,2013年末至今的新一轮疫情当中,家禽业再次遭受200亿元的损失。
农业部畜牧兽医司司长张仲秋:“2013年上半年养殖场户直接经济损失超过600亿元。近期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再次出现H7N9病例,据中国畜牧业协会调查,近一时期养禽业的直接损失在200亿元。”
张仲秋表示,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的发生,使得人们对禽类制品的安全性产生怀疑和恐慌,进而减少甚至拒绝消费禽类产品。
张仲秋:“2013年3月份 H7N9流感疫情发生后,造成消费恐慌,从业恐惧,禽产品销售严重受挫,家禽产品销量和价格双双大幅下降,企业大幅压缩产能,部分养殖企业破产,家禽业遭受重创。”
人们为什么会对禽类制品产生如此恐惧呢?或许从卫生部门每次通报感染病例的方式中就能看出一些端倪,在大部分通报病例中,都会出现这样的字眼,患者短期内或曾有过活禽接触史,或者食用过禽类制品。
其实卫生部门如此通报是有其理由的。记者从国家卫生计生委的相关文件中发现,据流行病学分析,大约有七成的患者有禽鸟接触史,并且从患者身上提取的病毒标本和从禽类身上提取的标本比对之后,它们之间基因组同源性高达99%以上。也正是基于这些原因,卫生部门将病毒命名为H7N9禽流感病毒,并且强调是人与活禽的接触。
而在中国畜牧业协会禽业分会秘书长宫桂芬看来,家禽业在疫情中所遭受的损失,可以说是“躺着也中枪”。
宫桂芬:“用我们行内的话说就是人染病禽遭殃,卧着也中枪。”
宫桂芬表示,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公众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存在的误解。实际上,这一病毒不仅不能使家禽染病,且目前还没有证据证明病毒是由家禽直接传染给人的。虽然人们从家禽身上提取出了H7N9禽流感病毒,但其实家禽身上的病毒和从患者身上分离出来的H7N9病毒并不相同。
宫桂芬:“去年3月底发生这个禽流感,就是人感染H7N9禽流感,简称禽流感嘛。报道以后,我们农业部兽医主管部门也查了,抽取了大量的样本,说从我们家禽养殖场里面没有分离出这个H7N9病毒。”
一份由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等6位专家联合署名的报告中也提到,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从家禽中提取出的H7N9流感病毒是低致病性或无致病性的。换句话说,让人得病的H7N9流感病毒并不是原原本本从家禽身上来的。
农业部畜牧兽医司司长张仲秋表示,虽然七成的患者有禽类接触史,但并不能说明家禽是病毒的直接来源。环境、与其他动物的接触等等因素都有可能是人感染病毒的原因。至于此次让人得病的流感病毒究竟从何而来,是如何传播的,目前还都不清楚。(张仲秋)“从目前情况来看,尚没有充分证据证明病毒是由家禽直接传染给人的,病毒的传播途径也还没有完全搞清楚。”
如此看来,把人感染禽流感的罪名强加在家禽身上或许严重了些。长期从事禽流感研究工作的北京农学院教授黄荣生认为,禽流感的命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让公众产生一定的误解。他认为,H7N9禽流感病毒应该是众多流感病毒中的一种,准确地说,可以称作是“H7N9流感病毒”。
黄荣生:“为什么叫禽流感呢,(是)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疾病。这个病毒呢按照血清凝集素,用H来表示,再者呢,神经氨酸酶,用N来表示,按照这两种的抗原结构,它的组合可以分成一百多种。我建议呢,用血清凝集素,也就是H,和神经氨酸酶,也就是N,来科学地命名,可能更准确一些。”
另外,国家流感参考实验室的检测表明,此次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为偶发、点发、散发性,没有发生人之间的有效传播。
综合以上这些信息,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目前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H7N9禽流感病毒是从家禽直接传播到人身上的。因此公众对家禽和禽类制品不必过于恐慌。
农业部畜牧兽医司司长张仲秋表示,只要正确购买、食用禽类制品,都是安全的。同时他也给大家提出了几点建议:“在这里我想再次强调,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的、经过检疫合格的禽肉是安全的,是可以放心食用的。第一,到目前为止,我们尚未在养禽场中检测到H7N9流感病毒,家禽养殖场并未受到H7N9流感病毒污染。第二,禽群出栏时,按规定必须经产地检疫合格后,由官方兽医出具检疫合格证明,方可调运进入市场。第三,从正规市场、超市、商店购买的禽类和禽类产品是有安全保障的。第四,虽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H7N9病毒的传播途径和机理,但所有流感病毒的抵抗力都非常弱,高温可以杀灭病毒。只要在加工时烹调熟透,禽肉是不会携带病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