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一头猪赔300元!”。这个春天,许多养猪人都为猪价下跌欲哭无泪。近期,为探究此次“猪周期”对养猪户的影响,笔者深入部分生猪养殖单位调查发现,大型生猪养殖单位因享受国家和地方相关扶持政策较多,并有自己的下游产业链条,抵抗各种风险的能力强,其经济利益可以得到基本保障;生猪散养户饲养生猪的主要目的是自食,各种成本忽略不计,也就不在乎所谓的经济效益。经济损失惨重的则是中小型生猪养殖单位,剖析其缘由,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缺乏信息支撑。
信息是资源、是财富。尽管当前的信息满天飞,但部分中小型生猪养殖户却因严重缺乏信息意识,信息的来源往往还是“人云我云”、“奔走相告”,致使行动上“跟着感觉走”、事业上“溃不成军”、效益上严重“失败”。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在此背景下,过去的“大鱼吃小鱼”不再是一般规律,取而代之的是“快的吃慢的”、“信息充分的吃信息不充分的”。只有及时掌握充分信息,中小型生猪养殖单位才能胸有成竹,变不确定为确定,认准方向,加快发展。
如何帮助中小型生猪养殖单位补齐具有隐形功能的信息这块短板呢?笔者认为,需要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组织和中小型生猪养殖户自身三方的共同努力。
一是政府及其部门,除了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外,还应强化专业队伍建设,收集各类相关信息,搞好信息价值评估,发挥诸如政府门户网站、手机短信、微信和微博等现代媒体的作用,及时发布信息,指导区域生猪生产。
二是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组织,应加强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模式创新,进一步增强服务功能,实施保姆式等优质、高效的服务模式,为中小型生猪养殖单位提出各类具有实际价值和可操作性的问题解决方案。
三是中小型生猪养殖单位,需要进一步树立信息理念,提升信息意识,把信息建设作为重要工作,增强信息建设的主动性,抓住当前制约自身发展的核心问题、关键问题和瓶颈问题,找准突破口和切入点,利用好社会各种资源,努力化解“猪周期”危机,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