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的人对健康生活、优美环境有了新的要求。他们既希望吃上物美价廉、安全放心的肉蛋奶产品,还希望畜牧业的发展不破坏身边的居住环境,希望能够“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如何化解这一矛盾,十八大报告提出了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此,我们必须用生态文明的标准去发展畜牧业。
加大宣传力度,用生态文明的理念引导畜禽饲养
传统的农耕社会,由于畜禽饲养数量少,且分散在各家各户,畜禽饲养带来的粪污有的被当成农家肥直接用到了耕地里,有的被大自然慢慢消化吸收,所以污染并不十分明显,也没有引起各方的关注。但随着饲养数量的增加,饲养污染带来的环保压力越来越大。因此,我们必须尽快转变畜禽饲养污染环境是难以避免、没办法的观念,要通过各类媒体、各种渠道,大力宣传生态饲养的重要意义,引导广大饲养场户认清建设美好家园需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而提高环境保护的自觉性。比如,主动搞好饲养场所的清洁卫生,防止粪污随地流淌;搞好杀菌灭蝇,防止病毒传播;建好粪污处理设施,变废为宝;搞好无害化处理,不乱丢乱弃病死畜禽;按要求防疫用药,不违规使用抗生素和添加剂等。
多策并举,用现代科技的手段解决饲养污染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肉蛋奶的需求,近年来,畜禽饲养数量不断增加,少数地区大大超过了环境(土地面积)对饲养的容忍度(国际通用的计算标准为每头猪生长过程中产生的粪便需要一亩土地消化吸收)。目前,一个规模养猪场年出栏生猪少的几百头,多的几万头。以年出栏3000头生猪的中等规模场为例,其一年产生的粪污有五六千吨。如果是一个饲养小区,其产生粪污的数量将更加惊人。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对环境的影响和损害是相当大的。一是搞好饲养和种植的结合。历史上饲养业和种植业的结合是很紧的,那时没有化肥,种地的肥料基本上是动物粪便,即所谓的农家肥。出现化肥后,农家肥和化肥交替使用,现在由于使用农家肥费时费力费工(钱),尽管它的效果很好,但使用者越来越少,造成饲养场畜禽粪污处理不了,污染环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畜牧主管部门和一些大规模饲养场开始积极推广种、养结合这一“古老”但实用的办法。就是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饲养户承包饲养场周边一定数量的耕地,将畜禽产生的粪便经过发酵处理后用到田里,实现用肥治污一举两得。二是积极推广使用沼气。三是引进新技术规模化治污。在大型饲养场或相对集中的饲养小区周边建设有机肥厂,有机肥厂使用特制的粪罐车源源不断地将周边各饲养场产生的畜禽粪便运至指定地点,通过使用特定的设备,将畜禽粪便进行发酵、膨化及烘干,最后制成有机肥,不但解决了饲养场的粪污,有机肥厂也通过出售有机肥获得了收入。
加强管控,让危害生态环境的不良因子无处存在
畜禽饲养在人类的发展长河中,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如何让畜禽饲养与生态环保和谐共处,让广大居民在享用肉蛋奶的同时,能拥有青山绿水、呼吸到新鲜空气,政府及主管部门责任重大。一是搞好规划,提质增效。一个地方能饲养多少畜禽,畜禽的存栏量多大为宜?什么地方适合饲养,饲养什么品种?哪些地方不许饲养,进入饲养有什么门槛?这些以前没有受到重视,今后随着国家对土地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严,饲养规划将越来越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就许昌市来说,一些县、乡、村生猪饲养数量已经饱和甚至过量,到了应该限产的时候了。限产之后怎么办?只能用提升质量来弥补损失,如饲养土猪、柴鸡等一些附加利润高的产品,或更换饲养品种,将生猪改为肉牛、肉羊等。二是生态优先,奖优罚劣。畜禽饲养从客观上说,不可能不给环境带来影响,监管部门的任务就是要将这个影响降到最低。首先,政府应鼓励支持帮助采用规模化、标准化和环评达标的饲养企业,让他们成为畜禽饲养的主力军,减少散养户、减少污染源。其次,帮助饲养场户对环评不达标的老饲养场进行提升改造,使他们达到环保饲养的要求。最后,依法依规关闭一些环保不达标又不愿整改的小饲养场,对在水源地、村庄附近的少数饲养场限时搬迁或关闭。三是强化粪污处理设施的建设。采取政府扶持、企业主导、社会投资入股,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根据环评需要建设若干个大中型有机肥厂和沼气池,集中处理粪污。在这个事情上,县、乡政府要协调畜牧、发改、财政、环保、农业、科技、土地等部门给予帮助支持,使之可持续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