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时间:2015-1-28 来源:北京市农业局 编辑:suyang 【字体:大 | 中 | 小】
我要评论( 0 ) |
|
为提高生猪、肉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今后可以探索建立新希望六和的“聚落式”养殖模式。 2014年受“猪周期”低谷、牛源紧张、生产成本上涨、进口冻肉冲击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国内生猪产业和肉牛产业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本文利用相关统计和实地调查数据对当前生猪产业、肉牛产业形势进行了分析,预测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当前生猪产业形势分析 1.生猪价格低导致去产能化明显。全国生猪价格自2012年9月份就开始下跌,全国瘦肉型待宰活猪均价从16.04元/千克持续下跌到2014年4月份最低的11.12元/千克的价格,具体价格见表1。养猪大省四川、广东、山东、河南、湖南等省待宰活猪2014年4月份价格分别跌至11.82元/千克、11.23元/千克、10.34元/千克、10.28元/千克、10.87元/千克。 生猪价格的下降,玉米价格的上涨,使得猪粮比在2014年2月份开始低于盈亏平衡点6:1,猪粮比价在4月份低至4.71:1,跌破了5.0:1的重度亏损红色警戒线。尽管从5月份生猪价格开始持续回升,但猪粮比价从2014年2月至8月份,一直低于6.0:1的盈亏平衡点,见表2。目前大部分养猪场仍然处在亏损状态。对禹城市和夏津县养猪场的调查显示,从今年2月份生猪价格下降开始,养猪场每养一头猪平均亏损200元。养猪亏损使2014年成为近四年来去产能最大的一年,从表3和表4可知,2014年1-8月份,每月的生猪存栏量和能繁母猪存栏量同比均呈下降趋势。能繁母猪同比降幅最大为8月份,环比降幅最大的为4月份,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从年初的4937.6万头下降到8月份的4500万头,比上一轮周期最低点2010年8月的4580万头还低,是近六年来的最低点。 2.本轮猪周期规律反常。国家从1985年放活农村市场,取消农产品统购统销后,生猪产业就开始呈现出周期性波动的规律,即“猪周期”。我国生猪产业平均3年为一个周期,基本呈现“一年赚、一年平、一年赔”的规律。 但从2012年开始的猪周期却规律反常。一是打破了“一年赚、一年平、一年赔”的规律。在经历了猪价火箭式上涨、猪场大赚的2011年后,2012年却没有出现预期的“收支平衡”状态,而是一路向下,在2012年5月份跌破了猪粮比6:1的盈亏平衡点,直接进入“赔”的阶段;二是低谷期时间明显拉长。从2012年养猪效益下滑、猪场亏损开始,生猪产业进入周期低谷的时间已经持续了两年半,持续时间与前几个周期低谷相比明显要长。三是猪价“旺季不旺”。生猪价格一般会在每年中秋节到春节之间呈现上涨趋势,属于生猪市场的旺季,但自2013年9月初开始,生猪价格连续下跌,全国生猪价格由2013年9月份的16.04元/千克直降到2014年2月份的13.11元/千克,表现出“旺季不旺”的现象。 3.原因分析。本轮猪周期规律反常,最根本的原因是生猪出栏量整体处于高位,市场长期处在供大于求的状态。2011年,猪价一路飙升,从1月份的13.88元/千克直升至9月份的19.68元/千克,虽然第四季度猪价有所回落,但依然保持在大于17元/千克的高位,加上国家对能繁母猪的补贴政策,使得规模化养猪场和散户纷纷扩大规模,能繁母猪存栏量大幅增加,而随着居民饮食结构的改变,对猪肉制品需求量也在逐年减少,供大于求的局面在2011年底就已形成。2013年夏季由于受南方洪灾,生猪调运困难等因素的影响,6、7、8、9月份生猪价格又开始上涨,但供大于求的现状没有改变。很多养殖场户却将这次涨价当作新一轮周期上涨阶段的开始,盲目扩大规模使得生猪供大于求的局面进一步扩大,导致生猪价格“旺季不旺”,降价又快又狠。进口冻猪肉也在一定程度冲击了国内生猪市场,由于美国、欧盟的畜牧业发达程度高,生猪养殖成本低,使得进口冻猪肉到岸价格平均9元/千克,低于国内猪肉价格,猪肉加工企业为降低成本从国外进口冻猪肉,导致国内生猪产业的寒冬更加漫长。 猪周期始终未被打破,是由生猪生产的周期性特征和从业者对市场走势预判能力不强共同决定的。生猪生产从母猪成熟配种4个月,妊娠期4个月,再到产子后仔猪育肥出栏5个月,共计1年多时间。正是有了这个时间间隔,使得养猪场(户)只能在结合目前市场价格的基础上对未来市场价格进行预判,来决定生猪存出栏数,但这种预判却有很大的盲目性。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当猪价升高时,大小养猪场(户)齐上马,盲目扩大能繁母猪存栏量,一些社会资本也纷纷投资养猪业,而在一年后就导致生猪供应量大幅增加,市场价格一路下滑。反之,较低的市场价格则会抑制生产规模,带来未来市场供应的不足,又会推升生猪价格,如此循环反复,猪周期始终未被打破。 4.发展趋势。生猪价格自今年4月份跌入谷底后,又呈上升趋势,随着秋冬季的到来,猪肉消费量将逐渐增加,猪肉消费市场将逐步回暖,但需求好转力度有限,供大于求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近期猪价难有大幅上涨之势,猪粮比价依然会低于6:1。在疫情和国家政策没有多大变化情况下,能繁母猪的存栏量很可能还要下跌一段时间,猪粮比回到6以上之后很可能止跌。但近期能繁母猪存栏量持续下降,将直接影响到明年生猪出栏量,到时生猪出栏量降低,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供应量减少势必造成价格上涨。预计2015年上半年全国生猪市场供应趋紧,生猪养殖效益将在盈亏线以上,或将达到高点。 二、肉牛产业形势分析 1.国内牛源不足导致产业萎缩。2008年以来,牛肉价格的飞速上涨使肉牛主产区为扩大销售量,采取以“弑母杀青”为特征的不可持续发展模式,蚕食着整个肉牛产业的发展基础。据统计,2008年至2012年,中国母牛存栏量从3300万头减至2300万头,四年间大幅减少1000万头。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能繁母牛存栏量的大幅下滑带来了2008年至今国内肉牛存栏量从8900万头减少至6000万头的后果,“物以稀为贵”,去骨牛肉价格在2012年11月突破50元/千克的大关后,仍保持了上升态势,目前去骨牛肉价格已经在64元/千克。虽然牛肉价格始终保持高位,但国内整个肉牛养殖业却在慢慢萎缩,我国肉牛养殖仍以农户散养为主,由于肉牛养殖周期长、饲料成本的上升,相对于养鸡养猪或是外出打工,养牛的比较效益不高,导致弃养肉牛现象较为普遍。能繁母牛存栏量的减少,生产成本的增加,居民购买能力的局限又使得下游的加工企业屠宰量和屠宰利润不断下降,肉牛屠宰企业收购加工的积极性也不高,甚至关门转行,整个肉牛产业不断萎缩。 2.进口牛肉冲击国内市场。长期也来,中国牛肉价格长期低于畜牧业发达国家,主要用于满足国内需求和出口亚非拉地区,出口量大于进口量。但从2010年开始,由于国内需求急剧增加、肉牛存栏量下降,我国每年牛肉供应和消费之间约有240万吨的缺口,导致国产牛肉价格的不断上涨,2010 年中国牛肉价格已经达到3 046.9 美元/吨,远远高于加拿大与澳大利亚的牛肉价格400-1 000 美元/吨,但国产牛肉品质低于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家,价格和品质的巨大差距,供需之间的缺口使我国开始从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大量进口牛肉。从2012年,我国成为了牛肉净进口国,净进口量达4.9万吨,这一规模到2013年进一步扩大。仅2013年 1-6月中国牛肉累计净进口量已经达到 12.3万吨,相当于2012年全年净进口量的2倍多[1]。据调查,2014年,从巴西、阿根廷等国进口的冻牛肉在中国的批发价只有30-36元/千克,远低于国产牛肉批发价58-62元/千克,促使国内加工企业、酒店、普通居民等消费群体逐渐青睐低价高品质的进口牛肉,国产牛肉市场份额减少,国内肉牛产业受到了进一步的冲击。 3.肉牛养殖业面临结构转型。肉牛养殖建场成本低,疫病少,死亡率低,价格高,使得肉牛产业在2008年以后发展较快。牛的生长周期较长,从怀孕、分娩、再到小牛、成牛时间超过两年,企业如果从事肉牛繁育环节的话,周转就将大大放慢,从而占用大量的场地和资金,如果只是收购架子牛育肥的话,四个月就能实现资金周转。近年来,山东、河北、河南、安徽等肉牛大省的肉牛场和屠宰企业不远万里到内蒙古、东三省、新疆等地区的农户手中购进架子牛进行短期育肥出栏,获利颇丰。随着能繁母牛和小牛不断被宰杀,架子牛资源稀缺,市价高涨,加之饲料、运输、人力成本一路上扬,进口牛肉的冲击,导致国产牛肉价格虽然保持高位,市场销量和市场份额却在不断缩减,肉牛企业亏损严重。据平原县一家养牛场场长介绍,目前600千克育肥牛出栏价格在25-26元/千克左右,在牛源不足、生产成本上涨、市场销量下降的情况下,肉牛出栏价格在28-30元/千克之间才能保本,卖一头牛赔2000元左右。内蒙、东北等地300千克左右的架子牛价格要在1-1.3万元,且牛源稀缺,有价无市,“自繁自育不如到外地买牛”的长距离异地育肥模式举步维艰,肉牛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在河北石家庄、衡水、廊坊等地,350千克的架子牛价格在34.4元/千克,600千克的育肥牛价格约为25.6元/千克,每千克差价达8.6元,呈明显的“倒挂”状态。因此,当地许多育肥专业场户提高能繁母牛存栏量,逐步转为自繁自育的养殖模式,已成为当地肉牛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标志。 4.发展趋势。牛肉供需矛盾依然突出。由于牛源短缺问题的存在,决定了国产牛肉价格仍会保持上涨态势。未来,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变,对牛肉的需求量会进一步提高,牛肉供应和消费之间的缺口会进一步扩大,预计2015年,全国牛肉总需求量将达到750吨,供需矛盾依然会非常突出。 产业转型势在必行。在市场现状的倒逼下,肉牛产业转型势在必行。农区肉牛产业长距离异地育肥模式基本退出,肉牛散养户组成合作组织开展自繁自育和屠宰加工,并与大型超市、酒店饭馆直接对接的新模式将会在农区逐渐兴起。随着牛肉价格的不断升高,肉牛资源的缺乏,牧区的草场资源丰富、养殖成本较低、消费群体较为稳定的优势将使牧区肉牛产业进一步壮大。南方的丰富的草山草坡和秸秆资源及各具特色的地方肉牛品种资源,使“北牧南移”成为了现实,发展南方草地养牛业具有巨大潜力和发展空间,“北牧南移”将成为我国肉牛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进口牛肉“低价效应”难以持久。通过进口的低价牛肉来扩大国内牛肉消费群体,解决国内牛源紧张,居民吃不起高价国产牛肉的问题,是破解当前国内牛肉消费市场供需矛盾的理性选择。但进口廉价冻牛肉并不能彻底解决肉牛产业存在的问题,据统计,近5年国际上牛肉进出口数量平均每年约为900万吨,除中国进口牛肉外,韩国、日本等国牛肉进口需求也很大,进口牛肉价格也会随需求量增加而不断上升,其价格优势会随之消失,进口牛肉的“低价效应”难以持久。因此,解决中国肉牛产业的问题不能光靠“进口低价牛肉”这一剂止痛针,而是要在充分利用国外牛肉资源的基础上,加大产业的“转方式、调结构”力度,使国内的肉牛产业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上来。 高档牛肉市场发展趋势。高档牛肉,主要是指通过选育优良肉牛品种,同时辅以绿色无污染的饲养手段和标准化屠宰程序,所获取的高品质绿色牛肉,具有品质突出、营养丰富、质量全程可控等优点,价格在180-220元/千克,部分顶级肉品甚至可达3000元/千克。由于我国肉牛养殖依然以粗放型养殖为主,牛肉品质还未达到高档级别,国内高档肉牛养殖加工企业只有大连雪龙、山东布莱凯特、内蒙古科尔沁、陕西秦宝等少数几家,其产能约占全国牛肉产量的0.2%左右,远未达到国内消费的需求,大部分高档牛肉需要进口。随着居民收入水平和对食品安全关注度的提高,我国的高档牛肉市场需求逐年加大,预计2015年需求量可达到7.4万吨[2]。高档牛肉价格高、利润丰厚,需求量逐年增加,国内产能不足的现状决定了今后我国肉牛产业发展的一个重点是依托现有资源,培育高档肉牛品种,缩短育肥周期,提高牛肉品质和加工工艺,并实现质量全程可控可追溯。 三、对策建议 要想破解猪周期难题,振兴养牛业,不再出现“猪周期”“牛魔王” 等市场怪相,关键是要在产前、产中、产后做好顶层设计,建立现代畜牧业发展体系,走可持续发展路子。 1.实施标准化示范场创建工程。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的要求,继续深入开展部、省、市、县四级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并实施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畜禽标准化健康养殖等标准化扶持项目,提高生猪、肉牛标准化养殖场所占比例,提高生猪和肉牛的肉质品质和产品附加值。 2.加强科技支撑。针对能繁母牛存栏量下降这一实际情况,今后要根据不同阶段母牛的生理特点、营养需要和生产实际,推广以母牛分群分阶段管理、TMR饲喂、MOET育种、犊牛隔栏补饲早期断奶为主要内容的肉用能繁母牛高效饲养综合配套技术;在生猪产业上,要继续推广数字化养殖、发酵饲料饲喂等新技术。 3.加大信息支持力度。要以各级统计局、农牧业部门、畜牧经济信息中心和农业调查队为依托,构建具有市场权威性的全国性畜牧经济信息统计发布体系,加大生猪、肉牛市场信息支持力度,及时统计发布每日市场价格,并对未来市场走势进行预测,指导产业园区、专业合作组织、养殖场按照市场信息及时进行生产调整,规避市场风险,提高经济效益,保持生猪、肉牛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4.探索建立“聚落式”养殖新模式。为提高生猪、肉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今后可以探索建立新希望六和的“聚落式”养殖模式,即由龙头企业或社会资本投资生猪、肉牛产业,借助当地产业链和相关资源,建设种猪场、种公牛站、能繁母牛养殖场、商品代养殖企业并在周边培植合同基地和家庭代养牧场,整合当地饲料、兽药企业、发挥食品企业溢价能力、进行系统资源整合,构建区域性养殖聚落,来增强抗风险能力。如新希望六和在夏津县初步建立的聚落式养猪模式中,34万头商品猪中25%计划由企业自养;其余75%来自“公司+家庭农场”的合同代养,企业成立养殖全程服务公司,扶持周边养殖场和农户自建标准猪舍,对代养户实行“七统一”,即猪舍标准、猪苗、饲料、兽药、疫苗、服务指导、毛猪回收政策七统一。 5.加强产业发展的资金政策支持。生猪、肉牛产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产业,资金来源问题必须重点解决。建议有关项目资金,应统一进行规划,围绕产业化发展的各个环节,有针对性地加大资金投入,帮助加工企业、养殖企业、养殖户解决生产发展中资金不足的问题。要不断完善扶持政策,增强其针对性和有效性,逐步加大金融保险扶持,推出并落实好生猪保险、能繁母牛保险、国产冻肉收储补贴、优惠信贷、合作组织扶持等政策,增强生猪、肉牛产业抵御国内外市场波动风险的能力。同时,各级政府部门也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投资生猪和肉牛产业。 6.继续实施好畜牧良种补贴项目。畜牧良种补贴项目是国家为加快畜牧良种改良步伐,调动养殖场户使用良种的积极性,提高综合生产能力而实施的惠及广大养殖户的扶持项目。工作实践证明,畜牧良种补贴项目具有符合当前发展实际、供买双方均受益、技术操作简单、有效防控疫病、优良品种推广力度大等优点,受到了畜牧主管部门、种畜站和广大养殖场户的欢迎,特别是生猪良种补贴,自实施以来,种公猪站制备的精液供不应求,良种推广效果很好。建议今后在实施该补贴项目时,一要扩大补贴项目县的范围;二要提高补贴的标准,加大品种改良力度;三要严防近亲繁殖;四要更加重视地方品种资源的保护。
|
|
|
【关闭窗口】 |
|
免责声明:
1、对于本网编辑转载的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771-5877065
|
|
|
|
相关文章: |
|
|
|
|
最新推荐资讯 |
|
|
|
图片资讯精选>> |
|
|
|
热点资讯 |
|
|
|
|
|
环保空调 |
“科瑞莱”蒸发式冷气机降温换气机组适用于开敞式及半开敞.. |
|
|
黄沙鳖 |
鳖类中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色氨酸在测定过程中,经酸水解.. |
|
|
古典三黄鸡 |
古典型岑溪三黄鸡体形小巧,外貌华丽,肉嫩骨细,极富野味.. |
|
|
|
|
|
|
致富经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