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州县大乐镇奇江小蚕共育室是由陈奇和覃政江两人合股投资30多万元于2006年建成的,占地4320平方米,现有蚕房5间,室内采用木架搭成8层高的蚕架,可以同时培育1000张小蚕。共育室开始营业以来,收益相当可观,但美中不足的是,每年的10月到次年的4月,足有半年时间里,共育室都是闲置着的,如何把它充分利用起来,一直是业主陈奇、覃政江考虑的问题。
2006年11月,大乐镇政府组织群众到武宣县蘑菇生产基地参观考察,覃政江和陈奇也应邀随队参加了参观考察。考察回来后,看着蚕房里空荡荡的蚕架,覃政江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他想能不能利用冬季闲置的蚕房种植蘑菇呢?那么种蘑菇的原料又从哪里来呢?陈奇和覃政江把这些想法和疑问反映到该县农业局领导和技术人员。
2007年11月,覃政江和陈奇在县农业局的指导下大胆尝试,利用蚕粪代替牛粪在基地种植蘑菇,并一举取得了成功,利用桑树杆和编织布在蚕架上搭了2000多平方米的蘑菇床,虽受今年寒冷天气的影响,每平方米仍可产鲜蘑菇5公斤以上,按10元/公斤计,产值可达10万元,净利润达6万元以上。
该试验的成功解决了大难题,这些以来,象州县的桑蚕产业得到了飞快的发展,2007年,全县桑园面积已经超过20万亩,实现养蚕62.55万张,产茧46.92万担。随着年养蚕量的不断增多,蚕粪的排放量日益增加,排放出来的蚕粪由于得不到充分合理的利用而被随意堆放在村头巷尾,严重破坏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同时给蚕病传播提供了便捷的途径。这不仅是该县农业局领导心头的一块心病,同时也是各级桑蚕专家学者关注的问题。利用蚕粪种植蘑菇试验的成功,不仅解决了蚕粪的综合治理和循环利用问题,同时,随着这项技术的推广应用,拉长了桑蚕产业的产业链,大大增加了养蚕农民的收入。象州是一个桑蚕大县,每年产生的干蚕粪可供种植八九百万平方米蘑菇。按现有人口计算,人均种植面积可达3平方米左右,年人均增收可达100元以上。自治区农业厅专家认为该模式不仅延伸了桑蚕产业链,更大的意义在于寻得了农业避灾减灾的突破,给予发展室内农业一个新的内容。自治区农业厅厅长张明沛3月5日到该基地考察,对于奇江共育室业主的大胆创新精神和象州县农业局的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说,利用蚕粪在小蚕共育基地种植蘑菇不仅延伸了桑蚕产业链,构成了生态农业循环,更是一个避灾减灾的新型农业模式,其成功经验值得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