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烽县九庄镇发展蚕桑养殖产业见闻
走进息烽县大槽村,郁郁葱葱的桑树布满山头,“这两年,我把家里几亩土地全部种上了桑树,不仅获得了政府的惠农补贴,首批试养出来的3张蚕茧还获利2000多元<--ADV_CONTENT-->。”村民杨平对村里发展蚕桑产业信心十足。记者采访了解到,这座饱受干旱缺水困扰、往年只能依赖种植低产作物求温饱的村寨,如今正依托国家“东桑西移”项目,走出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农增收的新路。
“东桑西移”破解发展瓶颈
九庄镇位于息烽县西北面,全镇25个行政村中有8个紧靠乌江河流域。由于受喀斯特地形地貌影响,该镇长期面临着靠近水源却用不上水的困境。同时,受乌江小气候影响,九庄镇也是我省较易发生伏旱灾害的地区之一。镇里现有耕地33000多亩,其中旱地就有25000多亩。
“干旱缺水一直是制约我们经济发展的瓶颈。”九庄镇有关负责人说,村民长期以来只能靠天吃饭。由于受灌溉水源缺乏等因素限制,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一直停滞不前。
随着改革开发和经济的发展,浙江、江苏等东部传统蚕桑业大省的土地成本和人工成本普遍上升,当地蚕桑产业的发展出现了停滞现象,基于此,国家“东桑西移”产业转移计划应运而生。面对机遇,息烽县在积极争取省市支持的同时,先期从浙江调进嫁接桑苗22万余株,动员九庄镇大槽村等村寨的54户农户,利用当地的旱地、闲弃坡地进行示范种植,并从广西调进29张蚕种进行试养。目前,九庄镇已发展桑园6800亩,预计年底桑园种植面积可达近万亩。
“桑树种植不仅投资少,见效快,而且还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息烽县农业局技术人员介绍说,桑树根系发达,具有很强的抗旱性能,“在沟边、山坡、地埂上种植桑树,不仅可以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在防沙治沙、防止水土流失等生态治理中能发挥显著作用。”
利于解决劳力“断层”问题
“发展蚕桑产业的推广也有利于解决镇里农村劳动力面临‘断层’的困境。”九庄镇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九庄镇属我省一类贫困乡,为了谋生,许多青壮年放下手中的农活,到外地打工。据统计,仅有3万人口的九庄镇,就有8000多名青壮年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由此也带来本地农村劳动力的“断层”现象。推广桑养产业后,看到增收致富希望的村民积极参与进来,农田无人耕种的困境得到有效缓解。
银蚕玉茧架起致富“金桥”
如今,栽桑养蚕已成为九庄镇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栽桑养蚕比种植包谷合算多啦!去年我种了些桑树,仅试养了一张蚕,就卖了700多元钱。”大槽村村民罗彪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亩桑园可产蚕茧90公斤左右,按照现在20元/公斤的收购价格计算,每年可获得1800元/亩的纯收入。
息烽县农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根据息烽县《蚕桑产业发展规划》,蚕桑产业将成为引领该县干旱地区农业产业调整的支柱产业。到2008年,将在九庄、流长、石硐等干旱缺水乡镇发展蚕桑种植2万亩,其中九庄镇1万亩,1000多农户受益。同时,为了做大做强蚕桑产业,近年来,息烽县在发动群众改粮种桑的同时,还建立起“公司+蚕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新模式,走上了“贸工农一体化”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