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增加本地市场生猪供应,缓解猪肉价格高位运行的压力,从去年底开始,我市投入资金2875万元,启动建设26个标准化猪场。 截至目前,我市已新建猪舍面积4.7万平方米,到6月底,26个项目将基本完成。项目建成后,可年增生猪供应8万头,把我市生猪自给率由20%提高到约25%。 标准化养猪场“标准”在哪里?这些标准化养猪场究竟什么样?昨天,记者来到“标准化养猪”的样板场———位于浦口的禾嘉养猪场,一睹新鲜。
拥挤、肮脏、散发着异味……走进南京禾嘉吉升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养猪场的瞬间,记者脑中关于养猪场的种种“刻板印象”瞬间不翼而飞。 猪场位于浦口区珠江街道,占地110多亩,正门掩映在一片梧桐林里,四周小溪环绕,麦田葱绿。6幢猪舍清一色粉墙黛瓦,素雅、整洁。 “外人轻易不让进场,今天对你们是‘优待’!”禾嘉公司老总强发旗把记者首先带进“更衣室”,换上白大褂,穿上长筒防水靴,再进消毒池里浸泡胶靴……强发旗一本正经地说,如果是同行,要想进场,还必须提前三天洗澡、隔离,以确保猪场防疫安全。 “戒备森严”,这是标准化养猪场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出栏前,每头猪要搬三次“家” 从“更衣室”进场,6排猪舍依次排开。每排猪舍约有4米多高、60米长,依次标有“妊娠室”、“分娩室”、“保育室”、“育肥室”。一头生猪从出生到出栏,在猪场要搬三次“家”。每次搬家,意味着生猪都迈入了一个重要的成长阶段。 工作人员介绍,在“妊娠室”里,部分母猪和公猪完成自然交配,但大部分妊娠都由人工授精完成;“分娩室”主要安置分娩的母猪,在这里,母猪带着猪仔需要共同度过28天的“哺乳期”;28天后,断奶的小猪仔们被送进“保育室”,在这里再呆上一个月时间;出“保育室”后,小猪们被送进“育肥室”,在这里它们食量大增,身体迅速发育,3个月后就可长到110公斤。从出生到出栏,大约需要150天。禾嘉猪场现在每月可以出栏200多头生猪。 每餐有“食谱”,“保洁”有专人 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记者走进了“分娩室”。每个分娩室面积约70平方米,布置了4张大“床”,每张“床”安排一头母猪和七八头仔猪。令人惊讶的是,整个“分娩室”几乎没有异味,“床”上、地面也没有任何异物,母猪、小猪周身都很干净,很有“看相”。据介绍,卫生保洁是整个养猪场工作的重点,尤其是分娩室,为了防止病菌感染,每天都由专人打扫卫生2—3次,而母猪和小猪也会定期洗澡。为了防止猪身上生虫子、虱子,这些猪都要按期打针驱虫。 猪场所有的猪都按“食谱”“就餐”。猪的食量很大,断奶后一周,一头仔猪每天就可吃食1斤。禾嘉猪场的猪饲料全部为自产,以防止猪肉质量受到影响。为了保持生猪健康、食欲旺盛,成年生猪每天专门到户外“放风”兼“健身”一次,每次1个多小时。 “镇场之宝”,价值6万多 “妊娠室”除了住着300多头母猪外,还有10头公种猪。公种猪体长普遍在2米左右,重约250公斤,外形威猛。不过,工作人员告诉我们,猪场最值钱的种猪却是一头“杜洛克”公猪。这头年轻公猪呈深棕色,长约1.4米,重量只有150公斤。别看它个头不大,但身价却高达6万多元。这头“镇场之宝”肌腱脂肪少,瘦肉多,臀部肌肉张凸,属于种猪中的运动员“身材”。为了保持体形,它每天限食3公斤,大概也就吃个六成饱。 食量虽然控制,但公种猪们吃的是富硒的专用饲料,微量元素和维生素E含量都比通常的“伙食”高。这样的“食谱”有利于这些种猪保持稳定的、优良的产精能力。正是因为吃得好,这些优质种猪每次取精500毫升,可为20头母猪提供配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