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经是一名优秀的野战军战士,现在是远近闻名的养鸡专业户,也是村民身边的好邻居,他就是取回“真经”回乡致富的人刘正平。坎坷的“取经”之路
刘正平是宕昌县好梯乡人,1990年初中毕业参军入伍,成了一名野战军战士。因表现好两年后入了党,三年服役期满后因部队需要超期服役了一年。1993年刘正平脱下了绿军装离开了他心爱的军营退伍回乡了。
退伍后的刘正平不安于现状,不想守着几亩薄田度日,决定走出大山去学一门技术,一门能脱贫致富的技术。经过思考,刘正平选择了家禽养殖,来到了新疆的一家养鸡场,边帮人喂鸡边学技术。喂鸡是个苦差,又脏又累,夏天鸡舍里又臭又热、冬天又阴又冷,加上新疆冬天出奇的冷,同来的许多人都走了。刘正平凭军人的意志坚持了下来,而且这一坚持就是三年。养鸡场老板很喜欢这个朴实又勤快的小伙子,把家禽养殖技术传授给了他。
有了三年的养殖经验,刘正平东拼西凑在新疆办起了自己的家禽养殖场,虽然有养殖经验但没有市场经验走了不少的弯路。因没有经验就跟着市场行情盲目养殖,今天鸡蛋价格好就养蛋鸡,明天鸭子行情好就养鸭子,听说养孔雀、鸵鸟能挣钱就养孔雀、鸵鸟。这样来来回回的折腾,人力财力都耗了进去,钱却没挣到。经过摸索,刘正平逐渐明白养殖家禽是有周期性的,是追不上市场行情的,养殖一个种类养精就行了,渐渐的养鸡场走向了正轨,有了盈利。取回“真经”回乡致富
在新疆闯荡了八年后,2001年刘正平思量再三后决定带着技术和经验回家乡发展。在好梯乡农村信用社的帮助下在家乡办起了养鸡场。这-次新的问题出现了,养鸡场建在南阳镇,距县城42公里,全都是盘山公路,鸡和鸡蛋的运输、销售都不方便,效益一直不好。
经过一年多的寻访,刘正平终于了解到在离县城不远的马鞍山村有座60年代建的养猪场,已被废弃多年。望着破烂不堪、蒿草丛生的养猪场,刘正平的妻子有些犹豫了。刘正平坚信这就是他寻觅的最佳养鸡场所,会给他带来财富。经过一番修葺,一个现代养鸡场诞生了。
经过几年的努力,刘正平已拥有一个占地12亩的养鸡场,能容纳6000只鸡的养鸡舍,近3000只鸡的存栏量。每天产鸡蛋1000多枚,一年的纯收入就有五六万。
刘正平虽然钱包鼓了,但依然是个好农民,鸡场房前屋后的空地都种上了庄稼,望着郁郁葱葱的庄稼,他兴奋地指着一块苞谷地说:“这是今年倒茬种的苞谷,上了十三车鸡粪虽然没上化肥但个头长得比别人家的高,打算再建一个大沼气池多沤些肥,就可以再多种些庄稼,和鸡场连在一起就是生态农业了,再养一批锦鸡、山鸡子、珍珠鸡等珍贵的野生鸡种,这样收入就更好了。”
刘正平喜爱鸡更了解鸡。他说:“养鸡没什么捷径就是好好伺候它们。其实鸡很聪明,人们干啥,它都知道,在饲料中不要乱加东西,鸡不爱吃,吃了也容易生病。鸡在孵出120天之内就得注射完所有疫苗,以后就别再惊扰它们,让他们好好生长,安心产蛋,鸡和人一样只要你待它好它也不会亏你。”刘正平养鸡多年坚持用粮食作物养绿色鸡,所以他养的鸡不仅肉质好而且鸡下的蛋皮色红润味道鲜美大家吃着也放心。“马鞍山鸡蛋”的招牌被挂在各个代销店门口,成了一块金字招牌。当地群众都喜欢吃刘正平的鸡蛋,好多人羡慕他的养鸡技术,就给他送了个绰号“鸡状元”。给村民传授“真经”的好邻居
刘正平非常感激马鞍山的村民。质朴的村民从不把他看作外来户,有什么忙大家都来帮。新的鸡舍就是村民帮他修的。同样马鞍山的村民也非常喜欢这位好邻居。村里的周奶奶说;“小刘(刘正平)人缘好,对谁都很客气,村里谁有难处他都过来帮一把,大伙进城卖菜、赶集都搭他的车,娃娃上学也坐它的车,村里的家禽家畜不精神了都叫他过来瞧,是个好邻居。”郑大伯说:“小刘是个能人,猪场闲了这么多年村里人就不知道能干啥,看人家在里面鸡养得多好,种的庄稼都比咱的精神,村里人是该向人家多学学。”
许多村民开始向刘正平学家禽养殖技术,他也很乐意把养殖技术传授给村民,希望能带动村民们共同致富。他帮村民分析,马鞍山是蔬菜产区,鸡饲料来源广,利于小规模家庭养鸡,县城好几万人每天对鸡蛋需求量都很大,不怕销不出去。其实鸡养好了要比外出打工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