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 年以来,我国由过去的大豆出口国转变成了大豆进口国,并且随着国内对油脂和植物蛋白需求的日益增长,对进口大豆的依赖也越来越强。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进口量急剧增长,到2007年年底,进口大豆已占到国内大豆消费的2/3以上。然而,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消费国,我国在大豆的定价上却没有话语权,决定我国豆农每年大豆种植收益多寡的,是远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芝加哥大豆期货价格。2006年10月以来,芝加哥大豆期货价格从5.5美元开始回升,到 2007年10月每蒲式耳已突破10美元,到今年3月最高达15.59美元,创下芝加哥大豆期货交易历史上的最高记录,随后又出现了持续时间较长的暴跌。警钟已经敲响,如何规避价格异常波动的风险已成为目前我国大豆现货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文从观察1970年以来全球大宗农产品的价格运行趋势入手,总结了其共性特征,重点考察了2003年5月至2008年3月期间我国大豆现货、期货两个市场的价格运行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对市场价格引导关系进行验证。
一、全球大宗农产品市场价格运行趋势
考虑到数据的连续性及客观性,我们选取具有价格发现功能和国际定价优势的美国期货市场的价格及价格指数作为考察标的。利用路透—CRB商品指数可以追溯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资源性商品价格的变化走势,该指数是路透社和美国商品研究局共同编制的全面反映商品期货市场价格变化的指数,目前被普遍认可和广泛采用。该指数由17种不同的工业与农业商品构成,此外还包括粮食油料指数、软商品指数、能源指数、金属指数等一系列分类指数。
70年代以来全球大宗农产品价格波动频繁,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特征:1.在价格波动频繁的同时,波动幅度增大1970年以前国际商品价格保持稳定,指数一直徘徊在基期水平附近。从70年代到80年代初期,国际商品价格剧烈上涨,连续出现了1970年—1973年、1977年—1981年两次较大幅度的攀升,升幅分别达到110%和80%。从80年代到2000年,国际商品价格大部分时间在180到200之间波动,波幅明显扩大,同时在波动中呈现微跌的趋势。2000年后市场迎来了新一轮的上涨高峰,截至2007年10月,较2000年涨幅已高达120%。由此可见,在过去50年间,国际商品价格基本上经历了“平稳—攀升—新的高位波动—继续攀升”这样一个变化历程。
相对于广义的大宗商品,全球农产品的波动更为剧烈和频繁。以经济作物为主的软商品在1980年至2000年间的波动幅度高达280个指数单位,而粮食作物在此期间的波动幅度也超出国际商品平均波幅70%以上。21世纪以来,全球大宗农产品价格急剧飙升,截至2007年10月,粮食类大宗农产品较2000年涨幅高达125%。
2.商品价格的波动周期呈现缩短的趋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商品价格涨幅和跌幅均超过25%的这样一个波动周期定义为大周期。Cashion与Mcdermott (2002)的研究表明,在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前,大周期出现的频率较低但持续时间较长,在该体系崩溃之后,大周期出现的频率增大但持续时间开始缩短。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前,大周期出现了3次,平均每个大周期持续时间约20年;在该体系崩溃后的30多年里,大周期出现的次数增加至4 次,平均每个大周期持续的时间也缩短至3年左右。
3.21世纪以来全球大宗农产品价格猛烈上涨我们以CBOT的交易情况为参考,对大豆、玉米和小麦的期货价格走势进行整体判断,这三个品种在进入21世纪后价格都出现了强劲上涨。其中,大豆价格的上涨非常显著,2001年年初从4.2美元/蒲式耳起步后便开始强劲上涨,尽管在2004年4月达到阶段性的峰值后出现了快速回落,但2006年10月以来大豆市场又迎来了一波急剧拉升的牛市行情,截至2007年年底已超过12美元/蒲式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