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区辖三塘、五塘、昆仑镇3个镇和朝阳、民生2个街道,40个村委会(含3个农村社区),332个自然屯,农业人口118161人,其中50户以上的自然屯197个,10.2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3509元。有贫困村3个,贫困人口3224人。水田13万亩,耕地42万亩,山林42万亩。两年的新农村建设,通过狠抓“三个提高”(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提高农业科技率、提高服务能力),实现了新农村又快又好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排名全市第二,农业生产处于快速发展之中,新农村建设实现良好开局。做法如下:
1、提高土地产出效益,转变增长方式。在开展新农村建设之前,城区进行了两上两下的调查,发现兴宁区虽然位于首府南宁,但土地产出效益低,农民群众农业种植基本上是传统的小农经济,没有规模,没有科技含量,基本上处于负收获状况,不适应市场经济形势,与经济发展相脱节。针对这些问题,兴宁区开展了规模生产工作。
一是做好生产发展规划,调整农业结构。针对城区农业的薄弱环节,围绕建设现代农业这个主题,对农业结构进行“规模调大、效益调高、品质调优、产业链调长”,兴宁区人大会决定,由城区拿出100多万元,请广西大学对兴宁区37个行政村进行生产发展规划设计,依托优势,立足当地特色、优势资源,做好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培育地方特色主导产业,建成一批专业村、专业户和专业基地,初步确立了昆仑镇中草药材基地、林业基地,三塘花卉苗木基地,五塘优质稻基地、蔬菜基地。城区将全区的旅游景点进行了整合,新建了九曲湾温泉、嘉和新城、乡村大世界、邕武十里花卉长廊及东山水库、西云江水库等生态旅游,挖掘了辖区内昆仑关战役遗址,把农业产业布局及结构调整与农业生态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初步形成了一条赏名木、闻花香、仰遗址、看乡村、进农家、宿深山、观现代、体生态、溯文化、骑战马、泡温泉、浴西云东山、买名产等旅游带,通过旅游,实现城乡互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区域布局合理、特色明显、规模优势的农业发展新格局,达到“发挥优势调结构,走出农业调结构,围绕整体调结构”。如昆仑镇,山地多,种传统农业增产不高,但利用山地发展中草药,又是他的优势,别的地方无法替代,每亩收入多的能达到40000多元,实现劣势变优势。
二是推进土地合理流转,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针对城区农民“土地不多,产量不高,规模不大,效益不高”等实际,兴宁区在坛白坡搞了土地流转试点,按照自愿的原则,将坛白坡1000亩土地从农民手中集中起来,划分了养殖区、种植区等能功区,并对项目进行了包装,对外进行招商。王玉公司承包了300多亩,种植台湾高产木瓜,该养殖区300多亩由能人承包搞立体养殖,聘请土地流转农户为工人,每月600元包吃住,一年算下来,公司种植一亩收入10000元,300亩300万元,一人管10亩,除90万元的各种费用,公司赚210万元,农户租金收入每亩800元,工资每年7200元,公司帮买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加上自留地的种植蔬菜等每人每年达到10000元收入。由单一收入,变成了多种组合的收入,达到了土地产出效益提高,农户收入稳定。
为加快土地流转进程,加大引进企业力度,引导发展优势产业,兴宁区还制订了《兴宁区农村集体农用地经营权集中流转奖励和管理试行办法》、《兴宁区关于扶持发展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奖励办法》,对土地流转规模在100—500亩的,按每亩100元奖励;规模在500亩以上的,按每亩200元奖励;对农民群众自愿拿出土地入股、整理的,给予奖励;对到城区发展农业的给予奖励。鼓励农户在依法、自愿、有偿基础上以参股或租赁等形式,把土地经营权集中向种养大户或龙头企业流转,通过土地流转,引进资金和技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五塘镇沙平村组织群众对“两个政策”进行了学习,成立了经济协会组织,做好了群众土地收归意向测评,拿着“两个政策”,对外进行招商,每天都有老板前来洽谈项目,签约了租地120亩、每亩800元的合同种叶菜加工酸菜;坛白村在引进王玉农业科技公司种植木瓜后,正在进行养猪1000头以上、养鸡100万规模的种养立体式生态的公司洽谈项目。三塘镇迅速把“两个政策”下发到行政村;在蒙村进行总结示范工作,总结蒙村土地流转后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全镇做示范带动;引导桂柳公司搞好再扩大工作,把花卉苗木、卵化基地做大,做成广西最大卵化基地之一;引导协助富凤公司扩大养殖规模;路东村村民出租土地给外来老板种植花卉苗木,把荒山荒地出租给外来单位或个人经营林业或水果;八桂公司与福禄村签订扩大租地面积2000多亩;柳杨坡出租3000亩土地给私人专门搞绿化花卉苗木和鱼塘,租金为耕地每亩1000元,鱼塘为每亩1200元。实施土地整理工程,通过土地入股等形式,把土地集中流转到能人或业主手中,由业主按产业布局规划进行开发、经营,促进农业向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提高土地经营效益,农民则通过持有股份形式分享经营收益,富余农民则由能人或业主就地安置为农业产业工人。土地流转打破农业沉寂的气氛,实现农民增收,土地增效,公司发展,合作共赢,成为当前群众一个最活跃的话题。利用“两个政策”,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扩大产业化生产基地。全城区拥有种植、养殖龙头企业4个,自治区级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7个,畜牧水产养殖基地4个,产业化组织建立或联结基地面积7.1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实现销售收入8900万元。
八桂、富凤、华桂、巨东等种植、养殖龙头企业产业化带动农户的数量增加,2006年带动农户3650户,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三是探索多种生产发展模式。兴宁区在建设新农村的同时边摸索生产发展模式。探索出了集约化经营,规划新村87栋别墅和3万平方米花卉苗木市场综合产业,旧村综合利用开发成旅游景点的留肖坡模式;开展土地流转实现农民当工人、农民有稳定收入的坛白坡模式;以协会组织促进产业发展达到1万亩的三塘红南瓜模式;引导群众规模生产、形成产业链有20000亩和27家苦瓜茶加工厂的五塘苦瓜产业模式;扶贫开发促进新农村建设,多种项目并举,人均收入比上年增加800元,年增长18%的整村推进昆仑镇联光村模式;“公司+农户”农户达到3600多户的路东村模式。等等。探索出了规模生产的有益路子。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经济由种植业主导向种植业养殖业双驱型转变。养殖业发展较快,水产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4.67%;生猪、家禽出栏数分别达到11.54万头、349.34万羽,比上年分别增长3.3%和12.57%;牲畜规模化养殖占养殖总规模的76%,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水产养殖1.821万亩,产量0.6943万吨,比上年增长21.8%;种植业不断优化,优质谷、蔬菜、蔗糖、花卉苗木面积分别达到10.9万亩、12.5万亩、3.76万亩、0.3万亩,比上年分别增长4.5%、5.7%、30.1%、11.3%。
四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民村容整洁,极大的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投资环境。2006年至2007年,兴宁区共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8大类634个项目,总投资12246万元,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农村道路139条369公里,改善3个镇6万多人出行难问题;完成水利项目139个,改善浇灌面积6 万亩,新增灌溉面积2万亩,恢复灌溉面积1.2万亩,保护耕地9.76万亩,解决9765人饮水困难问题;完成沼气池2700座。改善农村3650户、2.33万人的生产生活环境;完成教育文体项目56个,卫生项目23个,广电通信项目143个,村屯绿化3个镇,村屯规划128个,城区还确定了三塘镇蒙村坡、五塘镇坛白坡、昆仑镇坛表坡等第一批村容整治村屯示范点。每个坡都承诺自筹10万元资金,开展村屯布局的规划及整治美化的策划、完善公共设施、完善入户巷道硬化及排污系统约、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等,群众积极性高,目前这项工作正在做前期工作,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投资环境。
2、提高农业科技率,向科技要效益。
2007年可以说是兴宁区农业的科技年,兴宁区一边开展土地整理工程,一边提高农业科技率,向科技要效益。
一是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挖掘城区产业优势。2007年城区第一次将科技项目与农业挂钩,投入90万元,在三塘镇路东村、大邓村建立2000亩花卉、苗木生产基地、中心示范面积500亩的花卉产业化基地,通过基地的建设,辐射城区种植花卉10000亩以上;在三塘镇福禄村建立占地面积3亩的无公害蔬菜育苗大棚9个,为福禄无公害蔬菜基地提供优质蔬菜种苗;在昆仑镇进行板兰根5亩、桔梗45亩的中草药种植示范点;5000亩八角林的示范点;甜竹笋品种改良200亩;种桑养蚕示范点200亩;水果木瓜种植500亩的示范点;超级罗非鱼引进与示范养殖等,项目挖掘出城区优势产业,通过示范带动,形成规模。
二是推广引进新品种,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不断拓展。城区强化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推广,2006年引进推广水稻特优838、玉米正大619、南韩红南瓜、以色列丝瓜等新品种15个;推广水稻免耕、频振杀虫灯、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8项;组织实施五塘镇300亩苦瓜套袋技术应用示范等科技创新项目。综合效益显著增强,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48.5%,种植业和养殖业主要品种良种率均达90%以上。农业机械化发展步伐加快,主要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28%以上,农业机械综合作业率达到23%以上。
三是引导畜禽产品向节粮、高效、优质、特色方向转变,向产品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方向延伸、发展。在五塘镇苗岭养殖小区进行立体生态种养、循环经济试验,将养鸡、养猪、种高产木瓜、建沼气池等进行一整套完整的循环利用,鸡粪利用生物发酵后喂猪,猪粪供沼气,作为有机肥料,探索出了立体一条龙的生态种养模式。从15公斤的猪养到150公斤的猪,只有几块钱的成本,猪粪经过沼气池,既可照明、作为清洁能源,经过沼气池,农作物完全可以不用化肥,降低生产成本。目前在全城区推广这一立体种养技术。
3、提高服务能力,做好农业发展服务引导工作,促进农村有序健康发展。
一是加强农民培训,造就新农村建设人才。兴宁区2007年拿出65万元,提高乡镇卫生院人员素质培训,农村党员培训、农民科技培训,加快发展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继续扩大新型农村医疗制度试点,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加大少生快富工程实施力度,增加农村文化事业投入,加快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农村教师、乡村医生、计划生育工作者、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及其他农民生产生活相关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服务能力。通过就业培训、技术培训等形式,培育适应市场经济的有知识、有技术、懂经营的各类农村科技人才20000多人。城区还采取构建工作平台、健全服务网络,坚持短期、实际、实效、实用的原则,抓好组织、引导、调控、服务工作。今年上半年,对农村劳动力进行高精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的528人,完成全年任务730人的72%;初、高中毕业生毕业前引导性培训35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2155人,完成全年任务3050人的70%,其中区内跨县转移就业1101人,完成全年任务2040人的54%;向区外转移就业1054人,完成全年任务1100人的96%,对全区农民普遍开展了2-3期技术培训,使群众普遍掌握了2至3套致富技术。
二是推进市场化,畅通家产业销售渠道,以信息业促进农产品流通。为加快推进农业市场化进程,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兴宁区在每个行政村成立一个以上协会组织,通过建立健全农民各类合作社、各类科技协会、产销协会等,引导建立农贸市场,进行引导、产、销、深加工等提供全程服务;引导群众探索建立农资连锁经营20家、代理品牌10个、物流配送1个、特许加盟30家、电子商务2家等新型流通方式,以信息业促进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流通业的发展。
三是开展“健组织、抓民主、倡自治、促文明”工作,促进农村和谐建设。兴宁区在三塘镇同仁村抓了村民自治试点工作。通过广泛宣传法律法规,提高村民民主意识,建立民主管理组织,健全村务公开制度,全面实行民主决策,发挥村民代表作用,认真做好村务公开,主动接受群众监督等,共对37个行政村进行了民主选举、开展村务公开、村民自治工作。通过抓这些工作,促进农村健全养老保险、失业保障、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等,兴宁区2006年发放农村最低生活保障20多万元。达到老有所养,生活有保障,农村精神文明工作不断得到加强。
通过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打破农村沉寂的氛围,摒弃不符合时代要求的生产发展模式,现代农业格局逐步形成。通过提高农业科技率,打破地域界限,摒弃落后的传统模式,建立高质品优农业。通过提高服务能力,打破条条框框界限,摒弃不符合市场经济的管理模式,实现生产向规模集中,以科技出效益,使兴宁区逐步建成现代农业,达到新农村五句话20字的目标要求。
各部门并就新农村建设资金使用和到位情况,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道路、水利项目建设存在的质量问题和整改措施,新农村工作制度落实情况和廉政建设情况,下一步工作打算等作了全面的汇报。
市督查组对城区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城区制订的通屯路验收程序给予了高度赞扬,认为有创新,值得在全市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