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内蒙古频道6月5日电 (记者王欲鸣) 近两年,国家商品粮基地、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开展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创新服务农牧民的内容和方式,助推农牧区经济健康发展和农牧民持续增收。
今年47岁的富刚是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巴音杭盖苏木的一位兽医,2006年初,他被政府聘为首批科技特派员。他告诉记者,最初养羊时与传统的牧民一样,养羊越来越多,草场却一年不如一年,支出一年比一年大,收入一年比一年少。富刚开始认识到过去的方法不行了,决心改变传统的养羊方式。
他率先将草场全部围封。在他的带动下,周边的牧民也开始围草场;接着又从降低载畜量下手,从开始养羊1400只,一次降到900只,然后降到了过冬母羊600只。他通过调整畜群结构,将产值低的羊全部出栏,养一只羊收入由60元提高到238元,过冬羊支出每只由80元下降到每只60元。他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取得的成效,积极帮助牧民转观念、换脑筋,明对比、细算账,引进配合饲料、优良品种,带领牧民到临近盟市组织反季节销售当年的优质羔羊肉,打造当地特色肉产品。
富刚还率先在牧区成立了养羊协会,开设了羔羊托管所。"托羊所",就是牧民将自己的羊交给"托羊所"进行全程的饲养、防疫、销售一条龙服务,牧民则支付一定的服务费,同时牧民在"托羊所"打工赚钱中,学习科学养羊的技术。
富刚告诉记者,起初有3户牧民托管250只羊,不到两个月的育肥过程中每只羊比过去牧民自己饲养平均多卖了80元,200多只羊纯收达2万元,进行托羊的受益牧民们奔走相告,吸引了众多牧民到“托羊所”咨询并进行托管。2007年下半年,他认真筛选,首批确定了100户牧民,羊5000只来他的“托羊所”进行托管。
作为内蒙古“十佳科技特派员”的李福海,为了突破牧民山羊流产这个技术难题,先后设计了50种羊饲料配方,经过对比筛选,并结合乌拉特中旗的实际,最后注册了"3+2"系列羊饲料。彻底解决了山羊流产的技术难题,繁殖成活率由原来的43%提高到91%,山羊个体增绒1.5-2两,解决了母羊产后缺奶问题。通过羔羊育肥出栏,平均收入每只由原来的60元增加到200元。同时也转变了牧民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总结出草原畜牧业冷赔热赚的特点。
记者了解到,目前巴彦淖尔市155名像富刚、李福海这样的科技特派员共实施科技开发项目近百个,项目总投资3000多万元,引进、开发新品种 100多个,推广应用新技术116项,实现经济效益近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