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雄踞台湾海峡西岸,福建省东北部,海洋优势突出,海域面积辽阔,10米等深浅以内的浅海滩涂面积104万亩,居全省沿海县市首位。具有得天独厚的海水养殖环境,是发展养殖业的重要基地,开发利用潜力巨大。2001年全县水产养殖面积达17.3万亩,比上年16.7万亩增加0.6万亩,增长3.6%;产量达300955吨,比上年297406吨增加3549吨,增长1.2%;产值达159006万元,比上年157522万元增1484万元,增长1.7%。海水养殖己成为霞浦县的支柱产业,成为沿海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
一、科技富了农民的“脑袋”
霞浦县共有14个乡镇,其中有10个是临海乡镇。自1994年被省科委列为全省第一个“科技兴海”试点县以后,通过开发海上田园、耕海牧鱼,大黄鱼养殖、紫菜养殖、海带养殖、虾塘综合利用等项目都取得成功并收到显著效益,水产品加工业得到长足发展,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1、提高农民的科技知识。一是通过农函大霞浦分校开设养殖、加工等20多个专业,为广大农村培养出1000多名农业技术员。全县利用13个农技站,138个村农技服务组织,110多名农技干部,举办各类农民技术培训班160多期,培训农民17300多人次,开展农技咨询服务,让农民掌握实用技术。二是县里聘请省农大、省水产学院、省水产研究所等养殖专家,深入到沿海的长春、下浒、溪南、沙江等乡镇举办水产养殖培训班,讲授泥蚶养殖、大黄鱼养殖、牡蛎养殖、鲍鱼养殖、海带养殖等方法和经验。三是县里成立“县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心”,并在溪南镇和盐田乡设立了两个鱼病防治咨询站,配备专职和兼职病害防治技术员,并组织42位离退休的科技人员经常性地到沿海乡镇、村开展科技宣传服务,为渔民解决病害防治等疑难问题360件(次),接受咨询人数达1.8万人(次)。霞浦县把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作为促进经济开发的首要任务来抓,通过经常性的送科技下乡、开设技术培训班、接受咨询等方式培训知识型新农民。
2、推广科技成果。一是在科技园22亩的养殖实验场里,投放南美对虾苗45万尾试养,成活率达80%以上,对虾长势良好,同时养殖的16亩弹跳鱼也获成功,不但给虾农起了示范作用,更重要的是为虾农提供和推广了养殖技术。二是省水产干部学校在长春镇高罗海区的亭下溪村,与当地养殖户联合投资80万元创办鲍鱼养殖育苗试验基地2330平方米,成功育出100多万粒九孔鲍鱼苗,并供应毗邻海区养殖,为当地群众创办鲍鱼养殖育苗提供了经验。三是霞浦县安泰水产有限公司与集美水产学院合作,开发生产白对虾苗的养殖项目,从美国引进母虾,在三沙烽火岛育苗成功,为养殖户提供了大量的优质种苗。公司还专门为养殖户进行产前的业务技术培训、产中的技术指导。同时该公司还与县科协联袂,与州洋乡合作,养殖白对虾30亩。目前全县有大黄鱼和鲍鱼育苗场78家,海带和紫菜育苗场90多家,全县海区实现了大黄鱼、鲍鱼、海带、紫菜种苗自给有余。
3、依靠科技创品牌增值增效。一是全县新建在建藻类加工、贝类加工、饵料加工、调味品加工并成规模的厂家有30多家,从业人员6000多人;冷冻厂56家,冷库总吨位6500吨,日制冰能力3000吨;有市场30多个,总面积7.6万平方米,特别是全省最大的闽东水产品中心市场,年初正式开业,市场占地面积6.6万平方米,有中心交易大厅、2000吨级冷库、门市部、商务裙楼及其他配套设施,市政府赋予中心市场商贸试验区一系列“优惠”政策,实行开放式经营,封闭式管理,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在中心市场设立服务窗口,为水产品交易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二是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大力扶持引导水产加工联合体、私营和股份合作企业从事海产品系列加工,争创新优势,促效益促流通。全县有开放型农产品加工企业21家,其中有10多种产品远销欧美和东南亚等地,形成鱼类、海带、牡蛎、虾等鱼、贝、藻类加工的8大系列水产品。全年加工海带系列产品1150吨,加工虾条、虾仁80吨,虾皮1000多吨,大黄鱼腌制品120吨。三是创名牌、创品牌。先后创立“山海牌”咸香大黄鱼、“三沙牌”调味大黄鱼、糟醉鱼两个省优名牌,产品远销欧美、韩国、日本等国家。
二、养殖鼓了渔民的“钱袋”
霞浦是全省水产十强县之一,境内东南部的东吾洋、官井洋素有“蓝色牧场”、“聚宝盆”之美誉,是全国少有的对虾、大黄鱼天然产卵及繁育的优良场所和增养贝、藻类试验基地,拥有海洋生物600多种。霞浦充分发挥利用海优势,科技兴海带动了全县海水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增加沿海群众的经济收入,加快了致富的步伐。
1、政府颁发海域使用证。霞浦县去年被国家海洋局与财政部列为全国第二批海域使用管理示范区,9月又被列为全省海域使用管理3个试点县之一。为确保海域使用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霞浦县制定了《霞浦县海域管理工作实施意见》,编制完成全县大比例尺海洋功能区划,加大海域使用面积的摸底、调查、上报批准、发放使用证的工作力度。全县海域使用面积14.8万亩,己调查摸底13.3万亩,完成率达90%,全县共颁发海域使用证660本,发证面积29756亩。改变了过去用海“谁占有,谁所有”的混乱状态,实施“以资源为基础,科技为先导,效益为中心,市场为导向”的发展方针,依法兴海、依法管理,使养殖户有序开发使用海资源。
2、农村劳动力转移找到了新路。霞浦县制定海水养殖规划,调整养殖品种、规模,建设生态养殖基地,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的海上养殖积极性。全县10个乡镇141个行政村,大约有18000户的31000个劳动力从纯农业种植业转为海上养殖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找到了一条新路子,缓解了农村就业难问题。位于东吾洋畔的仙东村是溪南镇的东大门,全村1038户4300多人,有70%的村民从事海上海带养殖,总面积2300亩,年产量3500吨,总产值600多万元,人均增收500多元。发展养殖杂色鲍、黑鲍150万粒,产值达200多万元。全村有300多户养殖鲈鱼、白兔鱼、大黄鱼等网箱2500多口,紫菜230亩,牡蛎3000多亩,比上年增加三分之一。养殖业的迅猛发展,使村的经济得到发展,去年就有30多户村民盖起了水泥楼房,年收入达10万元以上的就有7户。目前,村委又以股份形式筹资40多万元,利用大黄鱼育苗场车间创办绿色海带加工厂,形成“养加销”一条龙格局,拓宽海产品销售市场,确保增值增收。
3、加快沿海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在新一轮创业热潮中,霞浦县实施“科教兴海”、“发展蓝色产业,建设“海上霞浦”,把海水养殖产业建成规模大、品种和作业门类多、效益高的支柱产业和创汇产业。并制定海水养殖规划,调整养殖品种、规模,建设生态养殖基地。建立产业结构合理,养殖容量适度、高产优质、外向度高、调控有序的良性生态海洋体系,进一步推进养殖业的持续、健康、有序发展。全县的海水养殖己初具规模,“九五”期间养殖规模、产量均翻了一倍。浅海网箱养鱼现已达9.5万箱;鲍鱼养殖1200多万粒;新增泥蚶养殖2000亩;发展弹涂鱼2000亩;垦复大米草荒埕6000多亩,建造活水塘3000多亩:海带、紫菜、牡蛎等大宗养殖项目近年来均保持在10万亩左右。实施“内转外”战略,外海养殖面积已拓展3.5万亩。通过耕海牧渔,加快了沿海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2001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082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18元,增长4%。
下浒镇原是省定贫困乡镇,通过科教兴海,如今面貌大不同。两条共长30公里的出镇公路,已由坑坑洼洼的沙土路面,改造为平坦的柏油路面;新建的石湖码头,已开通了下浒至连江、宁德、海岛、溪南等地的海上客运航线;全镇22个行政村和居委会,已有17个建成小康路,通了车,余下5个村也正在建设中;镇区三纵两横的主要街道铺设了水泥路面,长1公里、宽18米的商业大街也已形成;沿衔崭新的大楼鳞次栉比,商贸繁荣,20米宽的滨海大道己建成使用;总占地1.6万平方米的渔需、海带等5大专业市场,已有3个投入使用;建成了两个停车场,车辆归流有序;投资30万元建成的文化中心,使群众业余有了好去处;投资50万元建设的外浒休闲庄,己接待游客几万人次;村村都开通了有线电视和程控电话,微波信息覆盖全镇;村村都有宣传栏和阅报栏;21个村有了卫生饮用水;建立了城管中队和环卫所,盖了卫生公厕,安装了标准垃圾箱,配备了环卫车,每日三次清扫保洁。还投入110万元对生存环境艰难的13个自然村实施“搬迁工程”,在镇区边缘划出生存条件好的50亩地建新村,让198户、971人迁入新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