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下半年至今的物价上涨主要是食品价格的快速上涨,是相对价格的上涨,它同一般意义上全面性的通货膨胀有本质的区别
2007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物价持续上涨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有人预言通货膨胀时期已经到来,有人甚至预言这轮通货膨胀已日趋呈现中国经济潜在的危机和风险。笔者认为,在应对目前中国物价问题上,需要深入认识和理性看待近期中国物价上涨的性质和原因、未来变动趋势和影响。否则,一些应对政策可能会适得其反。
中国物价上涨的现实情况和性质
中国物价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进入较快且不断增长的上涨时期。从1997年到2007年上半年近十年间,消费价格指数(CPI)增幅都保持在4%以下,但是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CPI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笔者认为,2007年下半年至今的物价上涨主要是食品价格的快速上涨,是相对价格的上涨,它同一般意义上全面性的通货膨胀有本质的区别。
从2007年下半年以来,食品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长幅度都在15%以上,并出现不断增长趋势。同期,一些非食品类商品价格还下降了,非食品类商品价格上涨的主要是住房类价格,但2007年以来其涨幅同前几年基本保持一致。在食品类商品内部,涨幅最多的是猪肉和食用油。2007年7月以来,猪肉价格月同比增长幅度平均达71%,食用油为40%,蔬菜为23%,粮食仅为5.3%。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3月份猪肉价格已出现稳定与下降的迹象,但食用油受国际市场价格的拉动,自2007年10月以来同比增长幅度已经超过40%。总之,2007年下半年以来的物价上涨是相对价格的上涨,是结构性的价格变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通货膨胀。
近期国内外食品价格快速上涨的原因分析
要正确认识中国近期和未来食品价格的上涨趋势必须从全球的视角来分析。笔者认为,国际能源价格上升和生物质燃料发展是推动世界和中国食品价格上涨的根本原因,这些因素不但增加了农产品(爱股,行情,资讯)的生产成本,而且拉动了用于生产生物质燃料的农作物及相关农产品的价格,同时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加深农产品与能源市场的价格联动关系,使许多食品价格随石油价格上涨而上升。另外,各国粮食等农产品的贸易干预及市场投机行为和预期心理进一步拉动了食品价格的上涨。
食品的供求缺口不是近期食品价格快速上涨的根本原因
首先,国内需求没有出现突发性增长。虽然中国居民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对食品的需求稳定增长,但是需求的平稳增长显然无法解释食品价格在短期内的迅猛上涨。其次,除猪肉生产外,近年来国内农产品生产在不断增长。2004年以来中国稻谷、小麦和玉米等粮食生产都保持了平稳的增长趋势, 2007年粮食产量突破5000亿公斤,为200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虽然2007年猪肉价格的上涨同猪蓝耳病和当时猪生产比较效益低有密切的关系,但猪肉生产量的变化也依然无法完全解释猪肉价格以及所有食品价格从2006年年底以来持续、普遍和快速的上涨。第三,全球农产品生产在2007年没有发生突发性下降,而是保持着平稳的增长趋势。除了大豆播种面积因受玉米播种面积扩大影响而下降并导致产量减少外,与2006年相比,2007年全球玉米、小麦和稻谷生产分别增长了 9.4%、2%和1.2%。第四,全球粮食储备量在2007年也没有出现突发性下降。全球粮食储备量虽然在2000~2004年逐渐下降,其中近80%的下降是由于中国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过程中为提高效益而大幅减少不必要的过多储备粮,但2004年以来全球粮食储备量下降程度并不大。
能源价格上升和生物质燃料发展是近期全球范围内食品价格出现快速上涨的根本原因
过去两年全球范围内发生了普遍性的物价上涨,而总体 CPI上涨同中国一样也是相对性和结构性的,即出现了食品价格的快速上涨。实际上中国CPI和食品价格的上涨也远不是最高的。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2006年和2007年全球食品价格同比分别上涨10.5%和21.6%,印度尼西亚、印度和俄罗斯等国家的食品价格涨幅都高于中国。
能源价格高升和生物质燃料发展是全球过去两年食品价格快速上涨的最根本原因。生物质燃料发展对农产品价格的拉动以及生物质燃料发展使农产品市场与石油市场紧密联动导致了国际市场食品价格出现快速上涨。生物质燃料发展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主要通过如下两个渠道:一是通过提高对能源作物产量需求的直接影响;二是通过紧密农产品与石油两个市场的联动。两个市场的连接非常重要,因为它使农产品价格直接与能源价格联系起来,使得农产品价格紧跟能源价格的变化而变化。目前,美国、巴西、欧盟以及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在积极地发展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生物能源短期内的迅猛扩张,导致了玉米等能源作物价格的大幅提高。而能源作物价格的提高推动了土地等农业生产要素价格的增长,并使得原来用于其他作物生产的土地被用来生产能源作物,进一步导致了小麦和大豆等农作物价格的上涨。
各国农业贸易政策的变化以及市场预期对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的上涨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不少国家出于保障本国粮食安全以及预期农产品价格将进一步上涨等考虑,纷纷出台政策抑制本国农产品出口、补贴农产品进口。例如,2007年阿根廷政府将大豆出口税从27.5%提高到35%,小麦的出口税从20%提高到28%。印度尼西亚将棕榈油的出口关税从1%左右提高到6.5%。中国从2007年 10月对大豆进口实行暂定关税,税率由3%降到1%,并从2007年年底开始,取消了小麦等原粮及其制粉的出口退税,并开始征收5%~25%不等的出口暂定关税,估计2008年粮食原则上将停止出口。一些粮食进口国,如俄罗斯,则降低农产品进口关税或者对进口实施补贴等。这些贸易措施的出台进一步促进了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同时,对粮食、畜产品等产品价格增长的预期也在不断上升,出现生产者缓售、消费者多购和贸易者观望等短期投机心理和行为。
中国食品价格出现快速上涨有相当部分是由国际市场传导进来的
笔者认为,目前国内食品价格的上涨有相当部分是由国际市场传导进来的,主要有如下两个依据:首先,过去两年除猪肉以外,中国所有农产品的生产并没有发生异常和显著变化,价格的变动很难由国内供给不足来解释;其次,中国过去两年在食物和饲料的需求上也没有发生异常和突发性的变化,同时燃料乙醇生产在2007初就已经得到控制,食品价格的变动很难由国内需求异常增长来解释;第三,从国际和国内农产品价格波动趋势看,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到2007年下半年中国实行农产品贸易干预政策,各种农产品(如小麦、大米、玉米、大豆和油料等)国内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是紧密联动的。2007年年底以来中国在控制以至禁止粮食出口后,国内的小麦、大米、玉米价格出现了短期的相对稳定的局面,但其他所有农产品价格的变动继续保持着与国际市场价格的紧密联动关系。
仅有猪肉等个别食品价格增长同中国国内的供需缺口有关
2006年下半年以来,虽然中国的猪肉价格同国际价格同时出现了上升趋势,但中国的猪肉价格上涨显著高于国际价格的上升幅度。国内外猪肉等畜产品价格上涨的直接原因自然是饲料粮玉米和大豆等价格的上升。但从国内来看,猪肉价格上涨还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我国猪肉价格在2006年以前持续低迷,挫伤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二是2006年夏秋蓝耳病的爆发使国内猪肉产量出现大幅下降,2007年比2006年生产下降了9.2%。
对未来几年农产品价格走势的判断
全球总体农产品价格走势
笔者认为,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推动国际食品和其他农产品市场价格上涨的因素依然存在,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将继续在高位运行,甚至在短期内还有继续增长的可能。如果未来原油价格保持在70~80美元/桶以上,即使今后食品价格出现短期的适量的下降,未来也不会再回到过去100年来农产品价格长期下降的历史,农产品低价格时代可能已一去不复返,农业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纪元。
首先,从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上看,近年全球食品价格的上涨同上世纪70年代初期和90年代中期食品价格上涨有明显的区别。例如,芝加哥期货市场上2009~2010年大豆和粮食价格并不低于现在的现货价格,而这种市场预期在1995~1996年粮食价格显著上涨时并不存在。70年代初期和90年代中期食品价格的上涨仅持续了1~2年,之后迅速地回到原位。而 2006~2007年农产品期货市场的未来价格走势意味着当前食品价格上涨不是短期的。
其次,从国际能源市场价格来看,原油价格在未来3~5年还可能在较高的价位上运转,期望未来原油价格降到70美元/桶以下的可能性不大。
第三,能源价格的高位运行,将使全球生物能源的发展进一步加速。例如,美国计划到2017年使生物乙醇的年均产量达到1.2亿吨,比2006年(1800万吨)增加67倍。欧盟计划到2010年使生物柴油产量达到运输部门能源消耗量的5.8%, 2020年达到10%。
第四,从市场预期和国际贸易政策来看,目前很多国家都开始采取政策限制粮食出口和鼓励进口,在未来两三年内扭转这种贸易政策趋势较为困难,说不定还会有更多的国家加入禁止粮食等主要食品出口的行列。
未来全球农产品价格走势也决定了中国农产品价格的走势,在未来两年内,由于政府在2007年年底以来出台了一系列稳定国内食品市场价格的政策,以及农民对价格变化的反应,中国农产品市场价格走势将呈现一些自有的特征。
粮食市场价格。由于目前国内外市场差价在不断扩大,粮食价格上涨的压力也将不断增大。中国从2007年年底开始通过抛售国家储备粮和限制出口来干预粮食市场,使国内粮价在过去几个月逐渐背离国际价格。目前的调控政策还能继续多长时间,值得研究。继续过度控制国内粮价上涨将会使未来两年内出现粮价暴涨的风险。三种主要谷物平均价格从2007年夏天以来不但没有上升还略有下降,粮食与大豆及油料作物等农产品的比价进一步恶化,打击了农民粮食生产的积极性,未来两年内农民必然会逐渐减少粮食生产,增加大豆和油料作物的生产,粮价上涨压力加大,暴涨可能性存在。因此,政府应当兼顾平衡目前和今后几年粮价的上涨压力,适当提高2008年的粮价来增加粮食生产。
食用油市场价格。中国的大豆和油料市场同其粮食市场有着本质的区别,国内食用油市场的价格将紧跟国际市场价格的变动而变动。在贸易上,粮食进出口是通过配额制度来管理,国家可以在短期内通过限制出口来隔离国内外市场。食用油市场情况完全不同,2007年大豆进口量达3082万吨,而国内产量只有1440万吨。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几乎是整合在一起的,仅通过国内市场对价格进行干预,其产生成效的可能性不大。由于国际大豆价格在过去一年半增长了1倍以上,预计中国和全球2008年的大豆产量都将会有显著增长,价格将会趋于稳定或会出现略有回落的现象。
猪肉市场价格。猪肉的市场价格已经上升到顶点,未来会出现回落的过程,但价格还将会保持在高位运行。2007年4月份以来,猪肉价格上升了80%左右,农民对价格上升的反应已经开始在市场上逐渐体现出来,2008年1月份,猪肉价格已趋于稳定,2月份、3月份开始小幅下降。由于猪肉价格的上涨在过去一年食品价格上涨中占三分之一左右的比重,猪肉价格涨幅的回落将会减轻总体价格上升的压力。
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和效果
由于这轮农产品价格上涨可能是长期的,因此它对农业发展的正面影响和对消费者的负面影响都将是极其深远的。农产品价格上涨将有助于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它将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总体收入、减少农村贫困人口、缓解城乡收入的进一步扩大,以及有助于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农产品价格长期上涨将改变现代农业发展史,进入“新农业时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将得到提高,将会吸引大量的国家、企业和社会的资金投入,从而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农业的发展。但农产品价格上涨是一把双刃剑。它对消费者,特别是城镇中低收入者将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从而也可能会对社会和政治稳定产生消极影响。同时,食品价格的提高还将或多或少地增加工资提高的压力,间接地影响着各行业的生产成本。
政策建议
中国未来几年食品价格还将面临较大的上涨压力,为了缓解价格上涨压力,社会各界提出了货币、利率、汇率、贸易和市场治理等多方面的政策建议。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现阶段通过货币和汇率等宏观手段来控制中国物价上涨的效果并不会产生显著的影响。因为物价上涨主要是食品价格的快速上涨,是相对价格的变动(或结构性的上涨),中国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通货膨胀。
二是应允许粮食等农产品价格在适当的范围内上涨,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通过对市场价格的直接干预来控制农产品价格不是上策,它在长期内是无效的,而且过度干预粮价还将为未来粮价突发式的上涨埋下隐患。
三是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加大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进口,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考虑采取短期和适当的进口补贴。
四是控制食品价格上涨和保障粮食安全最根本措施是增加政府和社会对农业的投入,特别是对科技、灌溉等基础设施,中低产田改造等的投资。
五是政府应进一步扩大城镇低保人群的范围和提高低保水平,加大对城镇低收入人群的食品价格补贴,缓解物价上涨给社会稳定带来的影响。
作者黄季焜系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