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汉平原的洪湖、监利、仙桃等地,养殖黄鳝赚了大钱的农民,都知道一个“黄鳝博士”,他就是长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教授杨代勤博士。
过去,江汉平原是十年九渍,连年水患,农民谈水色变;而今,这里的农民通过规模化网箱养殖黄鳝,把“水袋子”变成了“钱袋子”,这里面“黄鳝博士”杨代勤功不可没。
谈到杨代勤博士帮助农民养殖黄鳝,还有不少鲜为人知的故事。
1989年,杨代勤在华中农业大学水产系获得硕士学位后,分配到长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工作。因自幼生长在农村,目睹了农民饱受涝渍之苦,自杨代勤参加工作的那天起,他就想着要为家乡的农民做点事。经过深思熟虑,他开始研究黄鳝养殖技术。
黄鳝是一种名优鱼类,经济价值颇高,但在长期的养殖过程中,普遍存在苗种、饲料、疾病及规模养殖技术等问题。
为了掌握黄鳝生活习性,杨代勤在他的黄鳝养殖基地搭起窝棚,日夜密切观察黄鳝的一举一动。经过几年的努力,他初步掌握了黄鳝的生活习性和繁殖规律。“机遇总是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2000年,省科技厅将“黄鳝人工繁育及其饵料的研究与开发”课题面向全社会公开招标。通过竞标,杨代勤以绝对优势承担了由省科技厅资助的这一课题,并于次年成功攻克了黄鳝种苗人工繁育这一世界技术难题,打破了黄鳝规模化人工养殖的瓶颈。
光有种苗不懂技术,农民肯定不会轻易冒险去养鳝,杨代勤深知农民的担忧。2001年,杨代勤又承担了湖北省“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黄鳝高效养殖技术研究及示范”,开展黄鳝的无公害养殖技术的推广、规模化繁殖技术的应用、病害的防治技术推广等方面的深入细致研究,并很快取得了实质性突破。
2004年3月28日,“黄鳝高效养殖技术研究及示范”在汉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杨代勤教授及其课题组在两年多的研究中,在国内首创口服催产素和人工模拟黄鳝自然繁殖环境相结合的繁殖技术,攻克了黄鳝规模繁殖技术难题,并在国内率先研制出黄鳝的系列配合无公害饲料,提出了药物和生态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建立了网箱和流水养鳝规模化高效养殖模式。专家鉴定认为,总体研究居国内同类领先水平,其中黄鳝人工繁殖和规模养殖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
已获得博士学位、被评为长江大学最年轻的教授的杨代勤,在研究黄鳝繁殖、规模养殖技术的同时,在学校和江汉平原农村开始建示范养殖基地,培养养殖大户和技术能手,迅速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2003年,在省科技厅和省水产行业办公室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杨代勤按计划,积极推广网箱黄鳝养殖技术。经过他多方奔走和监利县科技局的“牵线搭桥”,长江大学与监利县绿源开发公司成功“联姻”,建成了年产3000万尾、国内最大的黄鳝种苗人工繁育基地。
他在监利大垸农场等地建立了黄鳝养殖基地,成立了多个黄鳝科学养殖协会,并大力培养技术人才。先后到全省50多个乡镇进行技术讲座和培训,仅2003年在监利、洪湖、荆州、松滋等县市区就培训技术人员、基层干部、养殖大户4400多人次。
平时,杨代勤一有空就走村串户、深入地头,为养殖户解决燃眉之急。无论刮风下雨,只要养殖户有求,他就风雨无阻。近几年来,杨代勤几乎跑遍了洪湖、监利所有乡镇。松滋市车路口村农民张祥志,先后三次请杨代勤博士到他家黄鳝池塘问诊。去年夏天,江陵县秦市乡养殖的黄鳝大面积生病,一名叫齐家举的养殖大户给杨代勤打电话告急,他冒着风雨,行程80多公里的泥泞路赶到现场,对症下药,遏止了病态的发展,帮助养殖大户挽回巨额经济损失。周边省份如安徽、江西、湖南等省的技术人员和养殖大户,经常找杨博士取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