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初,记者在山东省荣成市采访时获悉,一个叫西霞口的渔村竟然参加了国家“863”科技项目研究,并且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怀着好奇,记者进行了采访。
建设国内最大的海珍品基地
西霞口村是中国大陆最早看见太阳升起的地方,依山傍海,具有发展海洋渔业的天然优势。
谈起渔业,西霞口村前党委书记、董事长田文科颇显自豪:“西霞口历史上是一个小渔村,经过20年发展,通过实施‘渔农互动’和‘渔科互动’,如今已是一个‘海洋经济型强村’和‘全国十佳小康村’。2007年西霞口集团总资产达45亿多元,总收入23亿元;渔业收入1200余万元,是支柱产业之一。”
田文科解释,所谓“渔农互动”,就是遵循市场原则,以渔业企业为基础,以“三农”利益和企业效益为核心,引导企业与“三农”建立互动关系,优化配置渔业和“三农”资源,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渔农融合、以渔哺农、以农促渔、渔农双赢”。
围绕建设养殖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布局较集中的海洋珍品养殖基地,做大做强海珍品优势产业,从1995年到2007年,西霞口村累计投资已达2亿元;建成海洋珍品育苗室3000平方米,年可繁育鲍鱼苗1000万头、刺参苗3000万头;建成了1万立方米水体育苗暂养车间,存养500万头鲍鱼和100万头海参。2007年,海珍品养殖收入3.4亿元。
采访中,田文科展望未来,规划投资4500万元、1600亩的人工鱼礁养殖基地项目和计划投资1.2亿元的鲍鱼养殖项目,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到2010年项目建成后,西霞口村将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海洋珍品养殖基地之一。
从“农渔分割”到“农渔互动”
田文科介绍,西霞口村发展始于20多年前的“农渔合并”。上世纪70年代,西霞口有两个独立的农队和渔队,体制造成两队各干各的,相互掣肘。农队,人均不足一亩山地,但不能下海捕鱼;渔队,只有几条小船,但不能上岸种地。
上世纪80年代初,在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背景下,时任农队党支部书记的田文科意识到,应当打破农渔分割体制。可是,这样做在山东没有先例,事关政治问题。对此,西霞口村确定,先干后说,第一步分田到户,第二步下海捕鱼。到1987年,实现了事实上的两队合并,经山东省政府批准,西霞口村实行“农渔合并”,成立了山东第一家村级渔业公司。
田文科坦陈:“经过反复考虑,西霞口村确定,实施‘两队融合、资源重组、农渔互动、捕捞兴业’。这一改革探索,被专家称为‘西霞口模式’。”
田文科感叹,那时海里鱼很多,只要有大船,就能赚钱。但是,合并之初,公司没钱,一条大船三四百万,根本买不起。经过四处联系,与大连一家单位达成协议,大连出钱,西霞口村出人,合营一对250马力捕捞船,加上原先的几对船,当年实现捕捞收入1900多万元。“这是西霞口村的第一桶金”,田文科说。
从1987年到1992年,西霞口村通过“渔农互动、滚动发展”,迅速形成了一支拥有50多条船的规模化捕捞船队,年捕捞收入达1亿多元,捕鱼成了支柱产业,渔业提供的集体积累达6000多万元。
随后,围绕拉长捕捞产业链,提高效益,西霞口村建起了鱼网厂、冷藏厂、鱼粉厂、罐头厂等企业,初步形成了捕捞渔业产业链。
从压缩船队到“渔科互动”
然而,到上世纪末,一方面海上渔业资源越来越少,一方面沿海地区增船上网势头不减。西霞口人感到,仅靠捕捞业,难以实现持续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经过反复论证,西霞口村确定:调整发展战略,压缩捕捞船队,实施“渔科互动”,养殖海洋珍品。基于此,捕捞船队仅留下两对大船,其余全部出售;变现资金用于海珍品养殖,投资7000多万元,建起了当时全国最大的海珍品养殖基地。
田文科解释,所谓“渔科互动”,就是遵循市场原则,以渔业企业为基础,以企业效益和科技发展为核心,引导企业与科技建立互动关系,优化配置企业和科技资源,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渔科融合、以科促渔、以渔哺科、渔科双赢”。
2000年西霞口村投入6500万元,成立了“山东西霞口水产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并于当年通过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公司以中国海大、中科院等单位为科技依托,聘请专家教授为顾问,旨在进行海洋渔业研究开发,提高渔业科技含量。同时,承担了“人工投礁养鲍及滩涂鲍参混养研究开发”等国家星火科技项目。
2001年,皱纹盘鲍三倍体育苗及养成规模化技术开发,获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立项扶持。
2003年4月至2005年10月,水产科技公司作为西霞口村的科技创新孵化器,与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员张国范合作,承担了国家“863”科技计划项目———“皱纹盘鲍遗传改良技术研究”和“皱纹盘鲍杂交育种技术及其养殖工艺体系研究”,两项研究分别荣获2005年度山东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006年至2008年,西霞口村探索成功了“北鲍南养越冬新技术”。鲍鱼适宜生长水温为18℃至25℃,水温低于7℃就会停止进食;如果长期低温,就会大面积死亡。然而,西霞口村附近海域冬天水温只有1℃左右,鲍鱼在当地越冬死亡率非常高。2006年11月,西霞口村水产科技公司把110多万头皱纹盘鲍鱼苗运到福建省平潭海域过“暖冬”,在平潭,鲍鱼能吃能长,生长发育正常,死亡率很低,试验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