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日晚上8点 地点:陕西省柞水县营盘镇秦丰村
在柞水县秦岭深山里,有一栋小楼晚上从不熄灯,小楼的主人每天晚上都要起床三四次,靠着手电筒微弱的光线出门转几圈。
陈英芳:“一般是晚上七八点、11点、凌晨1点、3点、五六点的时候,刮风下雨那就不停地来看。”
记者:“都是您一个人吗?”
陈英芳:“一个人。”
今年60岁的陈英芳,曾经是柞水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副局长,她从县城来到深山里已经独自居住了5年,5年来她还没睡过一个安稳觉。
陈英芳:“晚上主要是检查上水口,水的流通情况,防止有树叶等杂物把水堵住了,因为我这每一个池子都养的挺贵的鱼,我的宝贝疙瘩,如果一旦把水堵住了就缺水缺氧,这些宝贝疙瘩很可能要遇难。”
陈英芳的儿子是商洛市一个县的纪检委书记,女儿是西安一家医院医生。5年前她背着儿女一个人走进秦岭深山,就是为了养这种当地少有的虹鳟鱼和金鳟鱼。
记者:“这一个鱼池现在能有多少斤鱼?”
陈英芳:“有1000斤。”
记者:“主要卖到什么地方?”
陈英芳:“西安市、咸阳市、商洛市山阳县、镇安县、柞水县。”
在别人看来陈英芳性格古怪难以琢磨,其实她这么做都是为了儿子和女儿。
陈英芳:“我年轻的时候,我愧对了我的儿子和女儿,因为我的工作特别忙,对他们是粗放型的管理,把我儿子亏待了女儿也亏待了,现在我老了,我自己觉得我做这个事很称心,再一个我不给儿女添拖累。”
现在陈英芳养鱼一年有20万元的收入,其实她早在2002年4月就已经看上这个项目,当时她是柞水县计生局副局长,参加陕西省计生委组织的参观团到江苏、山东等地学习计生户脱贫致富的经验。在山东泰安,一种卖价很高的鱼,引起了陈英芳的特别关注。
陈英芳:“在他们那儿虹鳟鱼卖120元钱1公斤,那个金鳟鱼就是卖180元钱1公斤。”
陈英芳一打听才知道这是一种冷水鱼,养殖水温不能超过22度。
陈英芳:“咱们这个地方什么鱼都不能养,只能养冷水鱼,因为那个鱼水温要求不能超过22度,咱们这个地方夏天的水就超不过22度。”
柞水县在秦岭山深处,山清水秀,农民世世代代以种地和养猪、养牛、养羊为主,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当地鱼的销量越来越大,但是柞水县并不产鱼,鱼都得从湖北等地调运。
陕西省柞水县水产站站长 叶正洪:“这个不完全统计,每年柞水县这个市场消耗的鱼大概80吨左右。”
2002年陈英芳已经53岁,这一年8月她退居二线。陈英芳开始到辽宁本溪、北京怀柔、陕西眉县等虹鳟鱼养殖基地考察学习养殖技术。
陈英芳:“在你这儿学一点,在他那儿看一点,反正今天看一个鱼池,路上就琢磨就总结,就用笔记本把它记下来,吸取他们的精华、优点。”
2003年5月,陈英芳在县水产站的帮助下,在距离县城20公里山路的秦丰村,一个山沟里找到一条常年流水的小河,她拿出所有积蓄并贷款,一共投资20万元在河边租地建起7个养鱼池准备养鱼。
陈英芳的女儿 史晓华:“我和我哥都很反对,说你看,咱又不缺吃不缺穿,对不对,为什么要去干那个苦差事。”
陈英芳的同事 梅远和:“你年龄大了退休了应该享清福了,但是你还在养鱼,钱又不是不够用。”
家人的极力反对和同事的担心并没有阻止陈英芳的行动。2003年10月,陈英芳一次从陕西省眉县进购了7万元的虹鳟和金鳟鱼。
陈英芳:“大中小鱼都有,大鱼是1.2斤到1.5斤,中号是七八两,小鱼那规格就特别小就是一两左右。”
一个老太太要在山沟里养鱼,原来还是县里的局长,这个消息打破了秦丰村的宁静,很多村民都赶去看热闹。
记者:“他们经常来看鱼吗?”
陈英芳:“经常来看,三天两头来看,小孩要看。”
记者:“这儿没养鱼之前你们以前见过鱼吗?”
陕西省柞水县营盘镇秦丰村村民:“以前没有见过鱼,没有见过这样的鱼。”
农民看稀奇,陈英芳心里也在打鼓,这种鱼到底好不好卖呢?当天下午,陈英芳就找到在柞水县主要经营鱼的酒店经理罗杰,推销从外面买回来的1斤以上的鱼。采访期间,陈英芳带记者来到罗杰的酒店。
陈英芳:“我就说小罗你看我这么多鱼,小罗说好的,刚才我这儿定了二三十席结婚的。”
酒店经理 罗杰:“当时柞水这边流行吃鳜鱼、鲈鱼。虹鳟鱼和金鳟鱼,我们干这个行业的,对这种鱼有所了解,感觉这个鱼可能口感好。”
陈英芳第一次做生意,虹鳟鱼和金鳟鱼到底应该卖多少钱,她心里并没有底。
罗杰:“我当时就问陈阿姨你这个鱼贵不贵,她说挺贵的,我说我们咋买呢,她说那你看吧反正我的成本在这里。”
因为不懂行情,陈英芳不敢冒然出价,放下鱼后她就返回了养鱼场。
陈英芳:“我觉得咱们做行政干部的人,怎么好意思去讨价还价,不好意思,你说多少就多少,反正我觉得我没赔钱就行了,为了打开市场嘛。”
最后罗杰参考桂鱼的收购价,把虹鳟鱼收购价定为1斤30元,金鳟鱼35元,第一次陈英芳卖了40斤鱼。
陈英芳:“收了1000多元钱,那是我第一笔拿到的货款,心情高兴。”
为了建立长期供货关系,陈英芳雇用出租车送货上门,鱼送到后罗杰说多少斤就多少斤,她还主动给罗杰免费买了增氧机。两个月时间陈英芳已经给柞水县6家酒店供鱼,酒店还专门制作了一系列特色菜。
酒店厨师长 刘茂:“我们常做的就是铁板气泡鱼,像清蒸、红烧都可以,熘、爆、炒都可以,因为那个鱼的肉营养丰富,比较嫩,做很多种菜都可以。”
随着鱼在酒店销路的打开,陈英芳直接从陕西省眉县调运大鱼,两个月就赚了四五万元,这增加了陈英芳养鱼的信心,她除了继续调运大鱼暂养然后卖给酒店外,一个人守在养殖场小心翼翼的养着2万多尾小鱼。
虹鳟鱼和金鳟鱼属冷水鱼,最佳生长水温在13到16度,水温低于13度或者高于16度都会影响它的进食量,延长生长期。
陈英芳:“虹鳟鱼最大的特点是无鳞、无小刺,肉质鲜嫩,生长时间长,它是吞食性肉食性动物。”
陈英芳在养鱼之前已经考察了1年养殖技术,对这种鱼已经很了解。
陈英芳:“这是一条公的,就是雄性的,雄性的鱼长得苗条,公的你看嘴巴尖尖的比较苗条。母鱼嘴巴宽宽的身体比较粗壮。”
记者:“长得有牙齿是吗?”
陈英芳:“牙齿可大了,这是舌头。”
为了满足鱼的营养需要又节约养殖成本,陈英芳常常在给酒店送完鱼后都要到农贸市场购买猪皮。然后把猪皮与麸皮、鱼粉、骨粉等按比例配在一起,制作颗粒饲料,她一年能节约4万多元的养殖成本。
鱼在精心饲养下一天天长大,陈英芳更走不开了,她一个人住在深山里。因为养殖场四面环山,经常有毒蛇、野猪出没,天还没黑陈英芳就要关上大门,一个人躲进小楼里。白天忙了一整天,也只有到了晚上才有时间做顿面条或者煮个鸡蛋,一个人凑合着吃一顿饭。
然而,2004年4月的一天不幸还是发生了。
陈英芳:“早上起来才发现,那个树叶把那个进水口堵住了,那个金鳟鱼死了,大概死了1000多斤。”
虹鳟鱼和金鳟鱼需要在氧气充足的流水里养殖,进水口堵住鱼池里就成了死水,所以导致一池鱼缺氧死亡,损失3万多元钱。为了避免类似事件发生,陈英芳特意在楼上的卧室里建了两个瞭望口。
陈英芳:“你看那个水口,你听水流的哗哗哗响,这是看下水,再看有什么其他东西没有,野物呀,人呀。外面那个是看上水的,就看进水口流不流水,就在这儿全部都看清楚了。”
虽然有了瞭望口,但是面对2004年7月突发的一场洪水,陈英芳依然无能为力。
陈英芳:“下暴雨,上面发洪水,我明知道发洪水,但是我那时候才进山里我胆小,我不敢出来,我就站在那个窗户前看着洪水进我这池里,我不敢出来,我就熬到天亮。”
天刚蒙蒙亮,陈英芳赶紧下楼,眼前的景象让她出了一身冷汗,7个鱼池里原本清澈的水变成了黄泥水,池里的1万多斤鱼不知死活。
陈英芳:“这个鱼鳃的密度特别大,鱼一见洪水、浑水,鱼就要死。”
陈英芳赶紧求助附近的村民帮忙掏泥沙、清洗鱼池,抢救1万多斤鱼。
陕西省柞水县营盘镇秦丰村村民 陈红志:“我当时去的时候就感觉她特别特别伤心,因为死了那么多鱼,肯定伤心得很。”
陈英芳:“那就是哭都没有泪水,反正我没哭过。”
因为抢救及时最后死了1000多斤鱼,又损失3万多元,从这以后陈英芳养了一条狗,给自己壮胆子,不管吹风下雨她都要打着手电筒检查水流情况。
2005年7月,陈英芳养的小鱼终于长到1斤多重,她开始给酒店供应自己养的鱼,她一年出8000斤鱼能赚10多万元。可是到了2007年,陈英芳发现酒店对虹鳟鱼和金鳟鱼的需求量越来越少了。原来2007年2月,西安至柞水高速公路通车,原本3个多小时的车程缩短到1个小时,来柞水的游客从1万多人猛增到120万人,还兴起200多家农家乐。
酒店经理 罗杰:“农家乐兴起以后,我们酒店鱼的用量少了,只有包席的用,来旅游的人吃农家乐去了。”
农家乐普遍以农家菜为特色,1桌饭100多元,就连当地一部分人招待客人也选择农家乐,价格较高的虹鳟鱼和金鳟鱼销售减少了一半。县城是销售不完了,陈英芳只有想办法往更远的地方卖。
2007年5月,陈英芳一个人来到西安市,在西安炭市街水产市场,她认识了一个叫施学玉的人。
陈英芳:“好像他一家就有三个店,全部都是卖水产品,南方的北方的,什么水产品他都卖。”
因为是自己养的成本低,陈英芳把虹鳟鱼和金尊鱼的价格降到1斤24元和26元,她还承诺送货上门保证成活率。施学玉以前卖的虹鳟鱼和金鳟鱼都从省外调运,运输成本高而且经常死鱼,这对施学玉很有利,双方很快开始合作。
记者:“一般都是什么样的酒店来买这样的鱼?”
施学玉:“高档的酒店,上四星级的酒店。”
记者:“这边酒店拿这个鱼做什么菜?”
施学玉:“生吃。”
生吃的鱼讲究鲜活,陈英芳养的鱼1个小时就能送到西安,这吸引了西安市三四家水产经销商与她合作,陈英芳集中送货上门。2007年下半年,陈英芳往西安卖了4000多斤鱼,销售收入10多万元。
2008年春节,猪肉价高,陈英芳又养了18头猪及一些鹅和鸭子,她每天从早忙到晚,毕竟是60岁的老人了,已经没有精力再送鱼,她把鱼的价格1斤又降了2元,以低价钱吸引顾客上门买鱼。
陈英芳:“对我第一是省力,第二我也省了一笔运费,第三我不用担心送鱼时路上塞车,鱼送到死了。”
记者采访期间,就遇到了这个叫汪绍友的柞水县酒店经理主动上门来买鱼。
酒店经理 汪绍友:“给我们算的比较优惠,她是一个人在这儿创业不容易,她也挺关照我们,我们也照顾她的生意。”
记者:“每一次都是他们自己称吗?”
陈英芳:“他们自己也称,我也称,反正他们自己称的多一些,让他们自己放心。”
这一笔生意陈英芳有600多元的销售收入,生意虽然不大,但是像这种上门买鱼的人每天都有两三拨,靠养鱼陈英芳现在一年有20万元的收入,这些钱她自己不舍得花,除了帮助在西安工作的女儿买了一套房之外,其它钱准备留给儿子,虽然她在深山里有点孤独,但是她想有自己在山里养着鱼,儿子一定会好好工作的。
编导:殷际辉 摄像:邓贻强
本文由中央电视台七套《致富经》栏目提供,详细内容请登陆央视国际网站CCTV-7《致富经》栏目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