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照国务院批准的“十一五”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学技术计划的原则,2006年以来,围绕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农民增收以及发展节约型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重大任务,农业部组织实施了“罗非鱼高值化加工关键技术引进、创新与示范”等6个引进国际先进渔业技术项目。项目实施以来,经过多方努力,各项目承担单位均按计划完成了研究内容,达到了预期阶段目标,引进了一批渔业先进技术,取得了明显成效。
本期主要介绍“十一五”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学技术渔业项目取得的积极进展,旨在进一步提升我国渔业对国际先进科学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水平,增强我国渔业科技竞争实力和科技持续发展能力。
一、罗非鱼高值化加工关键技术引进、创新与示范
项目针对目前我国罗非鱼加工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产业化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产品单一、高附加值产品少等现状,开展罗非鱼高值化加工关键技术的引进、创新与示范,在引进国外先进加工技术的基础上再创新,开发新的高附加值产品,提高罗非鱼的整体加工水平,增加加工产品的品种,调整罗非鱼出口产品结构,提高罗非鱼加工的附加值和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促进我国罗非鱼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主要研究进展如下:
一是确定了罗非鱼片加工过程中臭氧杀菌的浓度和方式,建立了臭氧杀菌控制微生物技术;二是建立了烟熏罗非鱼片的生产工艺和烟熏罗非鱼片品质评定体系,为罗非鱼片加工品质鉴定提供科学考评依据,确保了熏制罗非鱼产品的食用安全;三是引进并创新罗非鱼片发色工艺技术,明确了一氧化碳发色过程中鱼片肌肉组织产生的各种变化,已将该技术用于中试生产;四是引进并创新罗非鱼鱼肉挤压组织化工艺技术,建立了有效的罗非鱼肉挤压组织化工艺技术,改进了罗非鱼初期加工工艺,明显提升了加工品质;五是建立了罗非鱼片抗冷冻变性剂生产技术,开发了以小规格罗非鱼和鱼片加工碎肉生产鱼糜技术,明显提高了鱼糜抗冷冻变性能力;六是开展了罗非鱼养殖产品流程调研与分析、溯源技术流程的处理和建库、产品质量管理系统和质量追溯系统开发等,建立了罗非鱼加工产品质量管理系统和质量追溯系统,提升了罗非鱼加工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国际市场竞争力。
二、鱿鱼高值化加工关键技术的引进、创新与示范
项目通过引进和自主研发相结合,引进秘鲁鱿鱼高值化加工的关键技术,提升我国的鱿鱼整体加工水平,解决鱿鱼加工企业的共性关键技术,开发新型鱿鱼加工制品,使我国鱿鱼加工废弃物达到高值化利用。努力增加鱿鱼加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出口创汇能力,不断促进我国远洋渔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主要研究进展如下:
一是建立了脱酸、蛋白稳定等工序的新型鱼糜生产工艺,红身鱼、淡水鱼冷冻鱼糜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二是建立了鱿鱼鱼糜的凝胶强度增强技术,开发出奶酪鱿鱼鱼糕、鱿鱼鱼饼等新型鱿鱼鱼糜制品;三是开发出新型复合无磷保水剂,保水效果明显优于现行的多聚磷酸盐保水剂;四是研究确定了鱿鱼丝加工过程中影响甲醛产生的关键控制点,建立了鱿鱼丝生产过程甲醛生成的控制技术。
引进国际先进的鱼糜组织化技术,改造了国产双螺杆挤压机的冷却模头,初步实现了水分含量在65-70%的秘鲁鱿鱼蛋白质的挤压组织化,产品中鱼肉蛋白质的含量占总蛋白质含量的70%以上;建立了以秘鲁鱿鱼、鸢乌贼卵为原料分离制备高DHA含量磷脂的技术,该技术为鱼片加工废弃物的高值化利用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主要经济贝类加工技术引进与产业化
项目针对我国大宗贝类在低温保活运输、加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国外引进“贝类低温保活流通关键技术”等四项贝类流通加工核心技术和先进的流通管理体系,通过消化、吸收和自主研究,系统研发贝类低温保活、精深加工技术以及配套机械设备,建立我国贝类低温流通管理体系和产业化示范基地,全面提升我国贝类产业加工技术水平。主要研究进展如下:
一是摸清了主要养殖贝类在低温条件下营养成分变化规律,建立了3条日处理20吨的贝类低温保活流通示范生产线,建立了2种贝类低温流通操作规程和流通管理体系,实现了贝类低温流通保活;二是系统研究了贝类(珍珠贝、蛤类、牡蛎等)可控酶解技术,开发出牡蛎、波纹巴非蛤、马氏珍珠贝等贝类加工新产品。
四、我国金枪鱼繁养及加工技术引进与产业化
项目通过探索适合我国养殖的金枪鱼种类、养殖环境、饲料和养殖模式,实现金枪鱼人工养殖,弥补我国在资源量和捕捞量上的不足;通过技术引进与消化,建立金枪鱼超低温冷藏链体系,有效提高金枪鱼品质;建立加工标准和质量管理系统,确保企业的规范生产和产品质量安全;建立物流及信息系统,不断完善我国金枪鱼的产、供、销流通体系。主要研究进展如下:
一是开展了金枪鱼的鱼苗暂养与运输、陆基和海上网箱养殖技术研究,初步掌握了金枪鱼人工养殖技术;二是分析了黄鳍金枪鱼鱼头基本营养成分,发现金枪鱼头是一种丰富的可利用的蛋白质资源和提取DHA、EPA等多不饱脂肪酸良好原料;三是利用酶解法从黄鳍金枪鱼鱼头中提取鱼油,确定了酶解法提取鱼油的工艺和相关参数,确定了鱼油精炼的工艺和相关参数,开发出鱼油保健品和DHA和EPA高含量产品,提高了金枪鱼产品的利用率。
五、海带综合利用加工关键技术引进、创新与示范
项目通过引进创新海带岩藻聚糖硫酸酯的工业化提取技术、海带速食产品加工工艺改进技术、海带软包装栅栏技术、海带调味料以及海带风味小食品等生产技术,整体提高我国海带加工技术水平。主要进展如下:
一是系统研究并建立了海带岩藻聚糖硫酸酯工业化生产关键技术,显著提高了岩藻聚糖硫酸酯提取率和质量;二是建立了海带低糖富碘口服液的工业化生产技术,利用海带提取岩藻聚糖硫酸酯的残留物,开发出工业化海带膳食纤维为主软糖的生产技术;三是研究开发了海带软包装栅栏技术产品,目前正在熟化完善海带速食品的加工工艺。
六、水产主导品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引进与水产育种技术平台的建立
项目通过引进水产分子标记育种技术,从理论、技术、条件等多方面加强水产分子标记育种技术在水产养殖生产中的运用,整体提升我国水产育种研究水平。同时开展重要水产养殖品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在育种新技术指导下获得优良品种,调整我国水产养殖品种结构,推进我国海淡水养殖业的发展。主要研究进展如下:
一是建立了鲤鱼分子育种技术,开发出适于鲤基因型分析和亲本间亲缘关系鉴定的软件系统;二是提出了标记指导下的鲤家系选育技术、鲤群体选育技术和育种品种的群体遗传结构优化等新型育种技术路线,建立了以分子标记选择为核心的水产生物综合育种技术理论;三是获得多个与鲤鱼重要性状相关的多态性分子标记,初步建立了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和莫桑比克罗非鱼的DNA指纹图谱,建立了可鉴别罗非鱼不同品种和种群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四是采用分子标记筛选出2个镜鲤优化群体,在我国首先实现了利用与经济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进行组合育种,获得了较好的育种效果;五是利用荧光标记和眼柄环标记,建立了中国对虾家系和个体物理标记技术,有效提高了对虾育种效率;六是运用分子标记育种技术发现了一个具有优良性状并有明显表型差别的虾夷扇贝群体,该群体具有明显的生长和成活率性状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