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绒山羊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现状
我国有悠久的绒山羊养殖历史,但只有在市场需求拉动下才会有长足的发展,养殖业与加工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也是这两者共同兴衰的过程。中国羊绒产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初到80年代末是我国绒山羊养殖业振兴和绒纺工业兴起的初期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山羊绒早有出口,但并没受到专门的重视。在这之前,国人对绒和毛的概念极其模糊,往往将绒和毛混在一起,甚至以毛的价格出口国外。改革开放以来,国人了解了在国际市场上绒比毛价格高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在羊绒是纺织纤维中“软黄金”美誉的鼓舞下,少数企业率先突破了羊绒分梳技术,于是建立分梳厂,兴办羊绒深加工工业,使羊绒有了极大的市场需求,羊绒价格扶摇直上,进而带动众多人员投入到羊绒收购领域并发了财。此间农牧民养殖绒山羊数量大增,并掀起了引进高产绒山羊种羊,杂交改良提高本地产绒山羊产量的高潮,甚至在贫困地区推广绒山羊杂交改良成为很重要的扶贫增效项目。此间全国绒山羊饲养数量增加,羊绒产量也明显增加。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组织规范,购销市场混乱,引发了1988年羊绒原料抢购大战,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相继倒闭,没有做大的个体企业更是血本无归,后来随着羊绒市场趋于饱和,绒价骤降,加上生态建设问题提上日程,又引发了农牧民宰杀绒山羊的现象,使绒山羊养殖业陷入低潮。
绒山羊产业稳步发展阶段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绒纺工业经过第一次羊绒大战,已经认识到企业求生存必须上规模、上档次、提高工艺水平。这个时期渡过羊绒大战的企业步入了稳步提升产品质量、扩大自身规模的健康发展时期。而绒山羊养殖业发展却面临与生态建设、草原“三化”相矛盾的问题。
在备受谴责之后,羊只数量有所减少。在推行休牧、禁牧、舍饲、半舍饲之后绒山羊养殖业又走上相对稳定的发展状态。这个时期全国绒山羊饲养量有一定增加,而大规模实施的杂交改良使羊绒商品生产量明显增加。1990年~2000年10年间中国羊绒总产量增加了92.25%(由5751吨增加到11057吨,同期内绒山羊数量增加了61.68%(由3864.87万只增加到6248.64万只)。即每只绒山羊平均产绒量由149克提高到177克,平均个体产绒量比未进行杂交改良前,增加了18.8%。
绒山羊产业面临新挑战
从20世纪90年代末到现在,原有大型羊绒加工企业有了进一步发展。由于绒纺工业利润空间大,各地重复建设不断升级,致使现在全国已有羊绒加工企业2600余家,加工能力已严重过剩,原料供求矛盾加深,购绒商不仅在全国各处收绒,更远到周边国家统货收购,致使周边产绒国的牧民也只重视数量的增加,忽视质量,使国外主管部门深感忧虑。
在国内的结果是使假冒伪劣的羊绒产品涌入市场。企业为了出口盈利又在国内外市场压价竞销,从而降低了羊绒真品的价格定位。这场羊绒产成品争夺市场的大战至今仍未平息,在国内外对中国优质羊绒产品形象破坏力很大。为了恢复中国羊绒产品的优势,一些加工企业经过研讨和论坛,纷纷提出要选择品牌战略,用高起点、高水平实施全面创新,既要有机制上的创新,更要在开发核心技术上创新,形成高效运作的技术创新机制。但当前的羊绒加工企业却又面临着世界经济放缓、美国经济渐衰、国内出口退税调整下降、人民币升值、执行新《劳动法》导致国内劳动力成本增加、银行贷款利率提高使产品成本大幅上升、终端产成品利润空间大减,而且随着科技发展羊绒代替品大量涌现,凡此种种使加工企业经营越来越困难。纺织业无论机制创新还是技术创新都更需要绒山羊养殖业能提供质优量多的羊绒原料。但是全国绒山羊养殖业长期追求提高产量,忽视质量,所以羊绒质量参差不齐,有些地区羊绒有变粗趋势,现在提出羊绒质量问题,是长期积累的结果。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越快越短越有利于加工企业的振兴。当前在加工业经历重重困难之时,已有一些企业在向其他行业转产谋生存(目前已有些羊绒企业进入了冶金、电力、房地产、建材、汽车配件等行业),如果有更多企业放弃羊绒加工,那么绒山羊养殖就会失去市场拉动力,其结果将导致绒羊养殖业也会萎缩。
以上种种对于广大干旱、半干旱牧区的牧民和加工从业人员也是一种生存危机。当前从事绒山羊养殖业的农牧民也在承受着国家保护生态环境政策的压力,努力推行着舍饲、半舍饲、禁牧、休牧的饲养方式,也存在着饲养成本增加等一系列的问题。而保护生态环境是利泽千秋的大事,势在必行。所以纵观全国,绒山羊养殖业与加工业一荣俱荣、一毁两伤的依存关系更清楚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过去人们总以为羊绒产业是中国畜牧业和纺织加工业独有的优势产业,理由是我国绒山羊遗传资源丰富、绒山羊数量多、产绒量占世界产量的70%、有庞大的加工企业队伍等等,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这种优势正面临着新的严重挑战。
对中国绒山羊产业今后发展的思考
中国绒山羊遗传资源非常丰富,许多宝贵特性为世界鲜有
中国绒山羊是山羊中很特殊的资源,它们都是中国本土所固有,是在比较严酷的干旱、半干旱、荒漠、半荒漠地区非集约化放牧条件下,在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长期作用下形成的。绒山羊具有比其他家畜更强的对恶劣气候和生态环境的抗应激能力,它们对低质草场利用能力强,适于在各种草场上放牧,生产出人类需要的产品。在今后气候变化的形势下,这种强大的适应性对未来山羊品种改良有很重要的价值。 山羊绒是绒山羊的主要产品,质地柔软,有伸展性,其织品穿着贴体、舒适、吸汗、保暖、透气,被当代人认为是高档纺织原料———特种动物纤维。穿着羊绒衣物彰显华贵,风格高雅,手感滑腻。当代高端服饰市场的焦点问题是“身份”,而价格并不是焦点,所以追求羊绒精纺产品是未来人们必然的取向。这些特点也是国外山羊品种所不具有或少有的独特性状,这就是中国绒山羊的产品优势。当然,除此之外可能还有我们尚未认识的特异遗传特性,如对粗饲料选择的广泛性,强大的采食能力和消化利用能力,对某些疾病的抗病力,在不均衡的饲料供应条件下母羊体况调节能力,繁殖季节产绒与繁殖需要的营养分配特点等,都需要继续研究、发掘与利用。由于绒山羊遗传资源的上述特点,我国自1992年在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农业部于1996年成立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管理委员会后,即将中国绒山羊列为第一类保护的山羊遗传资源。当前虽然在绒山羊产业发展中,从上游的生产到下游的加工业都存在一定困难,但对这种优势的保护和持续发展仍然是必须加深思考和坚持进行的工作,因为这种资源不仅仅是中国的,而且世界人民都要享用。
中国绒山羊不同品种存在明显的遗传多样性
中国绒山羊广泛分布在中国西北部、北部草原牧业具有优势的10余个省区。在不同品种中存在体型外貌、生产性能方面有差异的品种,即在原始状态下不同品种间存在遗传多样性。总体说存在高产绒量、体格较大、羊绒较粗和体格较小、绒质纤细、手感柔软、产绒量稍低的两种类型,其中前者毛绒多为白色,后者则有白、黑、灰、棕、褐等不同颜色或体白有色斑。辽宁绒山羊属于高产型绒山羊,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发掘时,即表现出羊绒高产的特点,当时大部分绒山羊母羊平均产绒量仅为50克~150克,公羊产绒300克~400克,而辽宁绒山羊就有母羊可产绒400克~500克,公羊产800克~1500克的个体。羊绒平均直径在14.5μm~17.00μm。辽宁绒山羊体格较大,产肉性能也较好,具有绒肉兼用的特点。内蒙古地区西北部阿拉善盟、巴彦淖尔盟(今为临河市)、伊克昭盟(今为鄂尔多斯市)则饲养有体格较小,羊绒细而质地轻柔,平均纤维直径13.00μm~15.00μm的绒山羊,具有明显的轻如云、白如雪优质羊绒的特点。
在西藏、青海等地区,原始品种大都是生产优质羊绒但产量较低的品种,这些地区在母山羊产羔后还用来挤奶,甚至用来驮运物品,这类绒山羊有很强的耐受大温差和抗缺氧环境的能力。
对于绒山羊品种间存在的上述多样性,人们在发展绒山羊初始时缺乏长远的理性认识,更没进行认真的系统研究。尤其在分散饲养下,人们都是按不同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选留绒山羊,所以出现了养殖者追求提高羊绒产量,忽视保护羊绒质量的现象,致使许多地区在市场需求拉动下,纷纷引进高产绒山羊杂交改良低产绒山羊,对杂种后代也是按照产量进行选留,导致一些地区羊绒直径变粗。许多省区绒质趋向15.5μm。而羊绒细度是羊绒质量最重要的指标,羊绒织品较轻的重量,手感的柔韧性都与其平均直径大小有关,在国际市场上羊绒细度是交易价差的主要根据。当前绒纺工业急需提高工艺技术水平,用优质绒开发创新品牌。提出保护羊绒质量问题是件好事;但要认识造成这个现象不单是绒山羊养殖业的问题,而是各种因素综合形成的。绒山羊养殖业现有的一些特性是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长期作用的结晶,所以我们现在强调对畜禽遗传资源进行保护是为了防止一旦丧失,要再重新创造极困难,只要保留住“样板群”就可以复制和重组。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产业界各方面认识并合力采取行动,中国优质、高产的绒山羊业就有持续发展的条件。
性状是基因或基因型的表现都是可利用的育种素材
家畜育种就是在家养条件下使家畜进化。在育种工作中高产与优质性状都是可贵的育种素材,缺一不可。品种是家畜在人为干预下在进化过程中一种相对稳定的阶段形式,它的稳定要靠人为的选育和管理,以及保持原来的外界环境条件(包括生态条件和饲养管理条件)来保持。绒山羊不同品种间存在性状的多样性本质上是不同基因或基因型的表现。当前我们在还不能掌握绒山羊基因功能结构与变异的情况下,只能通过度量、检测来研究不同品种的性状表型多样性来了解其基因和基因型。优质和高产性状在绒山羊个体上是一对相互矛盾的性状,但这两个性状又都是绒山羊的育种素材。从理论上看在人工选育下促进品种进化的主要措施有:
1.进行引种杂交,依靠创造新的基因组合来创造变异。
2.增加某些特定基因和基因型的选择强度,以提高其基因频率。
3.加快基因纯化稳定,以增大某些性状的遗传优势。
切实落实这三个措施,就能提高育种工作的效率。
中国绒山羊发展过程说明了人们在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中为增加山羊绒产量,而多处引进具有高产性状的品种公羊,通过杂交给低产品种群体带来了新的高产基因,创造了变异,使低产羊群提高了生产性能,这正是高产基因充分发挥作用的结果,表明高产性状是关系到养殖业经济效益十分宝贵的特性。从数量遗传学角度来看,高产与羊绒纤维直径两性状存在正向遗传相关关系,所以提高产量就可能使羊绒变粗。
大量的研究已表明,在绒山羊的各个品种中产绒量与羊绒平均直径存在0.34克~0.65克的正遗传相关,产绒量与绒层高度存在0.490~0.910的遗传相关关系,产绒量与体重存在0.262~0.713的遗传相关,即在绒山羊选育中,要提高产绒量就可能使羊绒直径变粗、绒层高度增加,体重也会有所增加。但在不同品种间,在不同选育阶段这种相关关系会有所不同,但大的趋势不会改变。同样优质细羊绒性状也是宝贵的性状,如果丢失这个性状山羊绒就不会有绒的特征。在科学育种中希望保持不变的数量性状应该作为约束性状,与其他选择性状一起建立约束选择指数来进行选择,就可以在增加羊绒产量的同时使羊绒变粗的速度降到最低,不影响或少影响其他性状的提高。由此可见,优质是宝贵性状,高产也是不可丢失的性状,二者缺一不可。由于引进高产品种公羊杂交改良本地羊,使其后代羊绒直径变粗,是引种后片面强化了高产基因选留频率,人为进行不科学选择的结果。
具有高产性状的品种和具有优质性状的品种同样都是中国绒山羊的宝贵资源。如果中国绒山羊仅保持优质性状而不引入高产基因,使山羊绒原料长期处于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状态,那也不是明智之举,同样也行不通。 科学地发展绒山羊需要对其遗传性进行科学测量和深入遗传评估
遗传多样性归根到底是基因多样性,但目前在分子遗传学还不能彻底揭露基因功能时,我们只能通过性状来估计其可能存在的基因。但在多年绒山羊养殖中由于分散饲养,农牧民很少对其表型性状进行度量,种畜场也常因缺乏先进检测技术对纤维直径难以进行全面检测。在国内尚没有采用统一方法,对各种性状在不同品种中的表现程度,对某些性状在群体中的发生频率目前还处于无知状态。而这种度量和性状检测是进行科学选育的最起码的根据。我国羊毛、羊绒生产始终没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贸易运行机制,生产发展基本上依靠市场拉动,羊绒市场需求增加就一味地追求提高产量。交易过程为了降低工业生产成本不实行优质优价,从事养殖业的农牧民不能从饲养优质羊绒中获得应有效益,所以只重视选留高产量,这是无可非议的。
为了保持内蒙古山羊绒的优质特性,自治区畜牧部门多次下令,杜绝在内蒙古优质白绒山羊核心产区因追求高产而盲目引种杂交,但在市场经济之下,农牧民自发的引种行为畜牧部门和政府都是无法控制的。所以要保持中国绒山羊质量与数量的优势,对绒山羊种质资源特别是对目前仍保留着的优质高产性状的绒山羊种羊场、资源场和保护区的种群要进行全面的性能测量,因为这种种群是保持性状多样性的“样板群”,通过种质性能的遗传评估,首先在“板样群”内进行科学选育,才能避免发生有利基因或基因型的丢失,实现对优质高产绒山羊的品种保护。
振兴中国绒山羊产业的建议
1.国家对绒山羊遗传资源保护应有整体预案。切实加强绒山羊种羊场、保护场、保种区的种群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对这类种群羊绒品质的检测,坚持现场全面收集种群生产性能数据,吸纳农业部种羊羊毛、羊绒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中心参加,全国采用统一方法就地就近分工,对上述羊场种用公母羊进行纤维直径检测,并对检验绒质的种群提供遗传评估或选种指导。建议农业部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给予协调,目的是要保护住具有特殊优秀性状的“样板群”遗传资源,以备今后开发利用。
2.将当前绒山羊产业上游、下游遇到的实际情况反映到国务院政策决策部门,争取获得政策支持,对于优质山羊绒生产种群应给予必要的政策性补贴,建立优质绒山羊发展基金。这种基金由畜牧部门掌控,按现在仍保留有生产绒直径≤14.50μm,产绒量母羊达到400克以上,公羊达到1000克以上的种群按平均产绒量核实数量后采取按头直补,补贴金额应与以后实行优绒优价后由于质量优秀而提高的绒价同步,必要时须请物价部门协助核算。优质绒山羊发展基金可用于支持育种企业进行羊绒品质检测部分费用。
3.参照国际市场上羊毛流通模式,实行按质论价拍卖制,营造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交易环境和竞争机制,健全市场规则,规范市场行为,尽早建立起以市场为纽带,能兼顾双方利益的运行机制。尽快扭转广大养羊牧民片面追求饲养高产羊而忽视保护羊绒质量的情况,要让饲养优质绒山羊的牧民经济上不吃亏,从而促进优质绒山羊的养殖。
4.要全面认识山羊绒出现变粗趋势的科学实质,引进高产基因,提高低产品种羊绒产量或引进优质种羊改进羊绒品质,这些都是创造新变异的过程。要教育绒山羊养殖者进行杂交后一定要对杂交后代的性状加强观测,避免只追求高产特点、忽视羊绒品质的偏选种,因为对所要求性状基因频率的选择强度才是决定后代发展方向的关键。普及科学育种知识,提高养殖人员技术素质,加强人员培训对开展绒山羊育种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5.协调绒山羊发展与环境关系,保护国家生态建设。绒山羊养殖要向休牧、禁牧、舍饲和半舍饲方式转变,要研究不同生态环境下绒山羊营养元素的需要,充分考虑绒山羊形成生产特性原有生态环境的特点。对绒山羊来说,应尽量饲喂多种多样的粗饲料。尤其是树叶、枝条、豆科作物茎叶、豆科牧草与秸秆饲料进行配合喂饲,粗饲料种类越多,营养互补性越强。粗饲料质量好可减少精饲料喂量,符合绒山羊生理要求,有利于降低舍饲成本。
6.就全国来看,应当选择推广良种。减少低产羊的饲养数量,在保证优质特性的前提下增加个体羊产绒量的发展路线。目前全国存栏绒山羊的平均产绒量约为每只200克,如果每头增加100克原绒产量,全国可减少1400万存栏数,要走少而精的发展路线。
7.引导和鼓励养羊农牧民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养农村经纪人,畜牧部门通过培训、组织农民科学抓绒,按公母、年龄、分部位抓绒,按质量分别包装,一个村或多户联合成批量出售。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应主动与加工企业挂钩,减少中间环节,讲究诚信,进行工牧直交。
8.绒山羊业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要争取参加与羊绒交易、加工有关的行业组织,便于及时听到有关羊绒质与量要求的呼声,也可以反映绒山羊生产者的意见。
国际上每个成熟的产业都有一个强有力的行业组织,它是行业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保证。在行业中可协调各方利益,包括向政府反映情况,争取得到指导与支持。我国现有涉及羊绒的行业组织有供销总社系统的畜产品流通协会下属的绒毛专业委员会、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下属的中国羊绒理事会、畜牧兽医协会养羊分会等等。过去羊绒生产者自己组织不起来,市场信息不灵,这种情况急需扭转,如果上述组织不了解绒山羊实际生产状况,也难以获得所需要的质优量多的羊绒原料。故建议有关羊绒产业的行业组织适当吸纳生产者的代表参加,以利团结起来按协商共议原则共同商讨行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作者: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 马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