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务工赚了钱干啥用?是继续打自己的小算盘,还是反哺家乡?喀喇沁旗西桥镇姜家店村40岁的宋秀军选择了后者。
2000年,宋秀军因家境贫困所迫,毅然领着妻儿上了河北省宽城县妻弟经营的一家水泥预制件厂去打工。妻子在厂子给工人做饭,宋秀军负责生产管理及销售,一干就是4年。这期间,宋秀军边务工边学习,学会了很多管理知识,掌握了很多实践经验。然而,最大的收获是积累了8万元的资金。2003年秋,一家人回到了阔别4年的家乡。目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家乡父老,宋秀军“噌”地扯出那8万元钱,发誓要为乡亲们脱贫致富当“底垫”。
2005年,宋秀军经过市场调查发现,养鸭能赚钱。于是,他带领几个乡亲外出参观养殖户鸭舍的建筑结构,并按要求自己设计了图纸。为了协调土地,他白天跑土地审批手续,晚上就和养鸭骨干挨门挨户去做工作,动员大伙儿养鸭。当时村里一部分人总觉得自家的土地耕作了好些年了,执意不愿意调换。宋秀军心急如焚:如果土地调换不成,他的创业梦想就将破灭。宋秀军急中生智,提出用“以多换少,以好地换次地”的调地方法,果然,调地难题迎刃而解。养殖户没有启动资金,宋秀军就跑信用社为大伙儿担保借贷,建鸭舍缺红砖,他就跑附近的砖厂,通过担保赊砖解决燃眉之急。经过40多天的建设,8栋鸭舍终于建成,每栋鸭舍投资5万元。宋秀军多方奔走寻找合作伙伴。终于,养殖户们饲养肉鸭,由一家公司提供鸭雏、饲料以及防疫服务等,成品鸭由公司回收,销路畅通。养鸭小区年出栏肉鸭10万只,纯收入20多万元。近两年,该村陆续建成3处60栋养鸭小区,年出栏成品鸭65万只。仅此一项就使全村农民年收入达150万元,相当于建设一个工厂。鸭粪上到地里,省了化肥多打了有机粮,实在是一举多得。
姜家店村变了,种地打粮村成了养鸭专业村;姜家店人变了,肥胖的鸭子就像“摇钱树”。饮水思源,富裕起来的村民们无不念叨宋秀军的好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