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内蒙古拥有的中国驰名商标中,八成以上是与农畜产品加工业有关。2007年,内蒙古全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438.5亿元,这标志着内蒙古的农牧业产业化已由“消费时代”进入“资本时代”。
产业向中心地区集聚
随着农牧业产业化的不断推进,目前,内蒙古全区农畜产品加工业正在由点状增长向集聚发展转变。产业集聚形成了这样一个格局:以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呼伦贝尔市为中心的乳品生产加工基地;以鄂尔多斯市和巴彦淖尔市为中心的羊绒加工基地;以通辽市和呼和浩特市为中心,以梅花生物科技、中科天元等一批大型玉米循环、发酵和生物制药企业为龙头的玉米深加工基地;以锡林浩特市为中心,以小肥羊、伊盛、乌珠穆沁羊业、金易科工贸为龙头的肉羊加工中心及其副产品加工基地;以巴彦淖尔市为中心的番茄生产加工基地;以通辽市为中心的肉牛加工基地和肉鹅养殖加工基地。
这种格局的形成,其地域优势和区域优势凸显,使企业找到“用武之地”,产业得以强势发展。伊利、蒙牛两大乳业巨头伴随着呼和浩特全国省会城市的领先,领先于中国乃至世界乳品行业,目前的呼和浩特市正在由“中国乳都”向“世界乳都”迈进。鄂尔多斯和巴彦淖尔两市集结了近百家羊绒加工企业,占自治区羊绒企业的55%。通辽市正在打造中国“肉牛之都”和“世界鹅都”,科尔沁牛业已形成年屠宰加工20万头肉牛的生产能力,通辽蒙鹅鹅业也将形成年养殖加工2000万羽匈牙利霍尔多巴吉鹅、4000万羽匈牙利北京鸭的生产规模,产值将达到40亿元。巴彦淖尔市年加工番茄250万吨,占全区蔬菜加工总量的80%以上。
产品向高质量高档次提升
随着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的壮大,内蒙古农畜产品加工业已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由初级加工向深度开发转变,产品逐步由初级、低劣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以及绿色、特色、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2007年,全区农畜产品加工率达到60%,提升了精深加工水平,提高了产品的质量、档次。
企业向规模品牌进军
近年来,内蒙古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已彻底摆脱过去那种家庭式、小作坊生产加工模式,正大踏步地向规模化、品牌化进军。截至2007年底,全区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就多达1995家。
据介绍,目前,内蒙古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规模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达1414家,占百万元以上销售收入企业总数的70.9%,实现销售收入1421.4亿元,完成增加值442.6亿元,分别占百万元以上企业的98.8%和98.7%。随着产业化进程日渐强劲推进,这些规模企业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对整个产业的支撑带动作用日益凸显。2007年,伊利、蒙牛两家大上市企业的销售收入有望突破200亿元。
据了解,到今年年底,内蒙古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将达到2200家,企业人数达到41万人。
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化催生了“资本时代”,带动了新农村的发展和新农民的增收。目前,内蒙古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达到3000多个,有近20万农牧民加入了各类协会、行会,有160多万农牧户参与到产业化经营的链条中。2007年,内蒙古自治区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收购农畜产品资金达440多亿元,农牧民人均从产业化经营中获得纯收入1300元,约占农牧民年纯收入的1/3。
|